刘伟峙
高温天气,最易引发中暑,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等让人说不出的难受。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哪怕只是轻微的中暑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此,市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陈友利提醒: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必须学会自我保护,避免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要不断补充流失的水分,同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我市应急管理部门历来重视高温下的防暑降温工作,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切实把防暑降温工作作为夏季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加强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高温中暑事件,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然而,在高温汛期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仍有少数单位和企业存在麻痹大意的倾向,应急准备不足。
“每年高温酷暑,安委会办公室都会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督促用人单位扎实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落实好夏季防暑降温各项措施。”
市安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姬道军告诉记者,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根据本单位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合理安排或调整劳动者夏季高温天气工作时间,适当增加高温作业环境下劳动者休息时间。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同时,用人单位要依法落实高温天气防暑降温各项措施,确保劳动者职业卫生权利落实到位。此外,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对问题严重的,不仅进行处罚还要公开曝光。
那么,单位和企业除认真执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外,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呢?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要保证施工人员休息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施工,可采取加夜班进行弥补。同时,施工现场要充分供应茶水、绿豆汤、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物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防止食物受高温影响变质。高温作业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隔热、降温措施,对身体情况不满足要求的施工人员应及时调换岗位。”陈友利告诉记者,对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个人,也要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做好预防措施。一方面,
要保障休息,确保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岗,避免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进行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另一方面,在工作时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盐开水,并要少量多次地喝;同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出现了中暑症状,应该脱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将中暑者头部抬高、松解衣扣。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可以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也可在患者额部、颞部涂抹风油精,或让其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中药。症状严重者需立即送医院救治。
此外,施工人员也要避免长期处于空调房间或者空调温度太低的另类中暑。夏日里,贪图一时凉快,用过快的方式降温,当时确实感觉畅快,但事后可能会对健康有害。长时间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室内的氧气就会不断的地消耗,造成人体缺氧;同时,空调的冷气带动人体表面的毛孔收缩,使人不能正常排汗,一旦周围环境温度发生突然的变化,也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因此,在大量流汗后,采用逐步降温的方法比较可靠,可以洗热水澡、喝淡盐水,在比较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将体温降下来,切忌对着电扇或空调的出风口猛吹风。
如何正确处理中暑?
1.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2.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
3.及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4.严重者迅速物理降温,可用冰水或酒精擦拭,或者电风扇吹风;
5.拨打“120”或送医院救治。
防暑顺口溜
湿热天气暑难当,预防中暑不能忘;
出门戴上遮阳帽,疲劳出汗找阴凉;
淡盐水、酸梅汤,解暑补水来预防;
未渴先饮备足水,急救中心做保障;
长期工作在楼房,很少机会晒太阳;
心肺脑肾有疾患,耐受性差要先防;
暴晒时间不能长,避免中暑把人伤;
自知之明不逞强,量力而行保健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