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国托孤几番景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明天

在《三国演义》里,临终托孤的故事,吴、蜀、魏三国都发生过,但结果却是几番不同景象。

说到三国的托孤,大多数人首先就会想到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话说关羽死后,刘备气势汹汹地去东吴寻仇,却被陆逊火烧连营,这一战蜀汉元气大伤,也将刘备气出病来。公元223年,白帝城中,刘备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召见诸葛亮,以刘禅托付诸葛亮,他与当年孙策不谋而合,说出了同样的遗嘱:“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孙策的托孤发生在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成重伤,医治无效,临终以二弟孙权托付张昭(当时周瑜领兵在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孙权继承孙策之位,弟承兄业,时年十八;刘禅继承刘备之位,子承父业,时年十七。两人岁数,皆未及冠,就做众人“老大”,父兄是不放心的,因为放不下心才托孤。所托付的人,首先是与己关系密切而又资望才能都很高的人。像张昭和周瑜在吴国,足以当之,诸葛亮在蜀国,更是没有第二人可比。孙策、刘备对张昭和周瑜、诸葛亮都是早已遴选好了的。然而,英雄之主如孙策、刘备,对其最信任的人同时也是最疑忌的(实际上孙策的托孤大臣中还有一个周瑜,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中还有一个李严),所以托付之时,把话当面说透,一透到底!

再没有可以保留的言语了。

实际上,任何一个创业的雄主,都不会将基业拱手让人,刘备、孙策二人临终时的表态,“君可取而代之”的慷慨,听来特别坦承,他们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让大臣效忠至死,不生二心。说出这样透底的话,可谓“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客观效果是后人看得到的:由于张昭和周瑜力挺孙权,“然后众心知有所归”。刘禅表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策死后,孙权掌握东吴政权53年;刘备死后,刘禅做了42年的蜀汉皇帝。

而同一时代的曹魏托孤则不然,效果非常差。曹丕死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病重时召中军大将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少主就是曹丕的儿子曹叡,时年22岁,也不算小了。一登基就受到手下的爱戴。顾命大臣四人中两位是宗室(曹真、曹休),一位是元老重臣(陈群),司马懿虽有野心,但不敢有任何动作,只是收敛锋芒以待机会。等到曹叡做了14年皇帝,又托孤时(公元239年),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和威望已是很高了(时已为太尉),曹叡把8岁的曹芳托付于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曹真的儿子)。话说得真诚又悲哀:“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曹叡还对司马懿说:“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子)。”但是没有说出孙策、刘备那种痛快透底的话,嘱托中有十分信任,无半分怀疑,这样却断送了曹氏政权,且遗祸患于后三世:曹爽及曹氏连同夏侯家族被司马懿剪除了;曹芳被司马师废掉了;另立的新君曹髦,又被司马昭杀了;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司马炎干脆逼迫他禅位,于是魏国灭亡。

虽然说曹叡托孤也失败了,但是至少那些托孤大臣还相处了一段时间,而孙权的临终托孤就比较惨了,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失败的一次托孤:他去世不久,那些托孤大臣们就开始自相残杀了。公元252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仅10岁,孙权急忙令左右召集他所信任的臣子前来嘱托后事,其中有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5人。在孙权去世的当天,变故就发生了。孙弘和诸葛恪有矛盾,诸葛恪是顾命大臣之首,孙弘怕受诸葛恪管理,就秘不发丧,想假借诏书诱杀诸葛恪。孙峻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派人去请孙弘商量事情,在席间就把孙弘杀了。太子孙亮继位后,诸葛恪辅佐小皇帝,大举出兵伐魏,导致民心尽失。孙峻趁诸葛恪伐魏大败时诬陷他谋反,并与孙亮密谋,在酒席上诛杀了诸葛恪。孙峻取代诸葛恪以后独揽朝政。但是没多久,孙峻在梦中被诸葛恪冤魂用剑击中,最终惊惧而死。孙峻死前,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但孙綝不是孙权任命的顾命大臣,孙綝掌权,自然引发了另外两个顾命大臣的不满。

吕据与吴国各地都督联名上表要立滕胤为丞相,孙綝却改滕胤为大司马,派出去镇守武昌。吕据领兵回来,使人联系滕胤,想共同铲除孙綝。孙綝知道后,派兵攻打吕据,吕据战败自杀。孙綝又派人攻击并诛杀了滕胤。就这样,孙权的五个顾命大臣全部死于非命。至于孙綝,在诛灭滕胤、吕据后,废掉小皇帝孙亮,立孙休为帝。孙休和老将丁奉密谋,除掉了孙綝。东吴经过6年多鸡飞狗跳的动荡岁月之后,终于复归平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