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观三国名将,小说中最完美的英雄人物可能就是赵云了。单从作者罗贯中正面宣扬的“刘备集团”来说,主要角色都多多少少有些缺点:刘备有过在东吴玩物丧志的时候,也有过一意孤行导致夷陵惨败的时候;关羽虽然智勇双全,另一面却又刚而自矜,以致有麦城之败;张飞勇猛无比,也有性格粗鲁,甚至因酒醉而鞭挞士卒的恶习;小说主角诸葛亮看上去够完美的了,但街亭之失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观赵云,一生步履不停,向上向善,有才有德,有智有勇。
赵云一直在苦苦寻找“明主”,在遇到刘备之前,也曾经跟过两个军阀,但是都不满意。小说第七回写赵云的出场,正当公孙瓒与袁绍在磐河大战,公孙瓒被袁绍手下大将文丑追击,狼狈不堪之际,“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随后赵云向公孙瓒自报身份,并且说:“某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这个出场写得很精彩,一下把一个青年英雄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颜值高武艺精,有头脑有见识。赵云能够早早看清楚袁绍的面目,说明他的确有眼光。后来,赵云认识了来援助公孙瓒的刘备。首先是刘备慧眼识英雄,一见到赵云,便“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这就不能不激起赵云对刘备的仰慕之情。
公孙瓒兵败自焚之后,赵云从此四海飘零,“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他宁愿上山落草,也不愿投靠袁绍,并且一直在访寻刘备。星光不负赶路人,赵云与刘备在古城再次相遇,从此他们结成了生死不渝的同盟,赵云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后面的事情,证实了赵云在众多风云人物中选择刘备的正确性。
刘备对赵云待以真诚,赵云对其更是尽心竭力。当阳长坂坡之役,是赵云个人简历上最光辉的一笔。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七进七出杀入曹兵,终于先将甘夫人送出,后将阿斗束缚在怀中,单枪匹马突围。当时曹操在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先致之。”随着曹操的一声感叹,“常山赵子龙”的名声传遍中外。长坂坡一战,既表现了赵云对刘备的忠诚,也表现了他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多年之后,刘备起兵攻夺汉中,赵云又与曹操相遇。当时蜀国老将黄忠被曹操大将张郃、徐晃围困,赵云为救黄忠,又杀入重围,曹操又一次在高处俯视战场,不由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刘备后来听说战斗情况,也兴奋地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公元227年,诸葛亮誓师北伐时,赵云已是七十岁老将。当时诸葛亮因他年老,没有委派他出征。赵云却坚决不服老,一定要挂先锋印,如果不允许他做先锋,他就要“撞死阶下”。诸葛亮深受感动,当即任命他为先锋。就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赵云以七十高龄,做出了力斩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人的壮举。这次北征,因马谡失街亭而被挫败,当蜀军退入汉中时,许多支部队都损兵折将,只有赵云所率部队不折一人一骑。
赵云一生不仅忠诚英勇,还敢于直谏。小说中有两个动人的事例:刘备占领了西川之后,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当即表示反对并劝诚刘备说,“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当即采纳了赵云的意见。当“刘备集团”上上下下都为夺得了益州而欢欣鼓舞、庆功受赏时,唯有赵云想到了屡遭战祸的老百姓,赵云这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有谁可比拟?第二次是在关羽被害之后,刘备不顾蜀国存亡,执意伐吴为关羽报仇。当时刘备几乎失去理智,谁劝谏谁就获罪。然而赵云却敢于挺身而出,激昂慷慨地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诤诤直言、掷地有声,可是刘备不听,坚持起兵伐吴,其后果是蜀国受到沉重打击。从上面事例可以看到:赵云确有一般古人没有的较高的以民为本的精神境界。
小说中的赵云,身上集中了中国人的诸多美德,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神化,比起诸葛亮、关羽等主要角色,赵云最没有奇异的色彩。他来自民间,平凡中有不凡、淳朴中显得可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