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浒传》中的文法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明天

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都有人加以精批细评,比如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等人评点《红楼梦》等。这些评点家以敏锐的眼光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给今天的读者和研究者们以很大的启发。《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先后有李贽等多位文学家对它加以评点,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清初的金圣叹了。

金圣叹酷爱《水浒传》,将其列为继《庄子》《离骚》、杜甫诗和《西厢记》之后的“第五才子书”,一生不遗余力地进行评点。金圣叹还精心撰写了一篇《读第五才子书法》,对《水浒传》的艺术手法作了详尽的论述。他的这一番苦心,不仅是要让读者全面了解施耐庵的“锦心绣口”,也是为了让“人家子弟”识得其中奥妙,从中学到作文的方法。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因文生事”,“削高补低都由我”,所以施耐庵才能把史书上寥寥数字的一段记载,演化成一部斑斓纷纭风云变幻的长篇。金圣叹还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水浒传》的“许多文法”,并且加以例证。

“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岗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这就是说,武松自离柴进家开始,手里就一直没有放开哨棒,这是为他打虎伏笔。等到老虎出现了,武松手里有哨棒,读者便不会觉得突兀。而第二十四回屡次写到潘金莲下窗帘子,正因如此,她才会失手打着了西门庆,引出一段血淋淋的故事来。类似的描写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林冲那不曾离手的花枪,“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这其实就是今天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说到的“线索”。

“有背面敷粉法。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这是说李逵的事迹经常与宋江的事迹放在一起写,

比如二人初次见面的那一段,宋江的谨慎、精细与李逵的粗豪、鲁莽形成了鲜明对比。石秀与杨雄在书中几乎同时出场,又是同时上梁山,杨雄对妻子潘巧云的奸情浑然不觉,而石秀一眼就看了出来,二人的聪明与糊涂分别被对方映衬得更加清楚。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反衬法”。

“有极不省法”“有极省法”,就是说文章要详略得当。金圣叹举了宋江杀惜的例子。他说,如要写宋江犯罪,却先写招文袋金子,却又先写阎婆惜和张三有事,却又先写宋江讨阎婆惜,却又先写宋江舍棺材。凡有若干文字,都非正文是也。宋江因杀阎婆惜而亡命江湖。但是这个杀人命案不是骤然发生的,前边有许多原因,有许多铺垫。如果宋江的招文袋中没有梁山泊的书信和金子,如果阎婆惜不曾与张三有私情,如果宋江没有讨阎婆惜做外室,如果宋江最初没有舍棺材给阎婆惜,宋江本不会落到杀人的地步。那么作者为了写杀惜这个结果,远远地写来,不吝笔墨,由此及彼,一步步推进,终于最后水到渠成,同时也就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个就是“极不省法”。与之相反,有的时候作者又惜墨如金,这就是金圣叹说的这个“极省法”。他也举了两个例子,这里只看其中一个,他说,“如武松迎入阳谷县,恰遇武大也搬来,正好撞着。”我们看在武松的故事里头,武松打虎和武松杀嫂,这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情节单元,当写到武松跟哥哥武大相遇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另起笔墨,从头说起,写武大的经历,如何娶了潘金莲,如何受人欺负,如何搬家到阳谷县,没有这样写。他写的很简略,他就写武松到阳谷县做了都头,一日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他说是:“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头一看,连忙拜倒在地,原来说话的人正是他失散已久的哥哥武大。这以后武大就说了一席话,把跟兄弟分手以后自己的经历简单地述说了一遍,这就很好的完成了两段情节的衔接。这就是金圣叹所说的“极省法”。

此外还有“倒雷法”“夹叙法”,这是说行文要曲折有致;“弄引法”“獭尾法“,告诉我们写文章不能太突兀,要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正犯”“略犯法”则涉及同类或相似题材的处理问题;还有“欲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无一不是精妙的作文方法。

对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而他对《水浒传》艺术手法的探索,才是他小说理论的精华部分,历来为人所重视。但愿我们能确如金圣叹所言:“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