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文/图
很多宝宝出生后会出现黄疸,有些爸妈们觉得是正常现象,认为过几天就好了,不予理会,却不知,
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日前,荆门二医新生儿科就接诊了一例出生仅4天,从头黄到脚的患儿。该患儿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未果,最终在荆门二医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最终该患儿脱离危险,痊愈出院。
重度黄疸
初生婴儿竟成“小黄人”
“叮铃铃……”4月6日19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荆门二医新生儿科的宁静——一名出生才4天的宝宝小涵从外院转入荆门二医。此前,小涵在市内其他医院被诊断为“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俗称黄疸),虽经治疗但效果欠佳。
据外院资料显示:妈妈血型是O型Rh阳性,宝宝血型是A型Rh阳性,出生24小时便出现皮肤黄染,经皮测胆红素160μmol/L,然而,常规蓝光照射治疗几日,却并未阻挡黄疸上升的步伐,总胆红素值节节攀升。
“入院时宝宝的黄疸已经非常严重,全身皮肤从眼睛到足部明显发黄,看上去就是个‘小黄人’。”荆门二医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刘莉首诊时表示,考虑到孕母的典型血型,需警惕“新生儿ABO溶血症”。总胆红素值大大超出标准值近两倍,而足月儿出生≥72小时,血清胆红素不应超过15mg/dl(256.5μmol/L)。目前小涵可能已发生胆红素脑病,而一旦进展为核黄疸,将会留下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脑瘫等严重后遗症,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小涵很快被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黄疸指标已远超换血标准,病情十分危重,我们立即与家属谈话,准备换血治疗。”刘莉介绍,这种程度的黄疸在临床上被称为“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很容易对宝宝的大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持续时间越长,后遗症风险越大。必须尽快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将血液中的胆红素换出,这是减轻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细胞进一步毒害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因小涵的黄疸指标太高,为避免治疗期间发生精神差、抽搐、拒奶等情况,需予以双面光疗、护肝、退黄、抗感染、防出血等对症治疗。该院新生儿科主管医师邹佳丽在征求家属意见并签署换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第一时间联系输血科、检验科进行血源的选择及换血前的各项生化检测,并尽快备齐血源。
紧急换血
争分夺秒上演“变色记”
4月6日22时,邹佳丽对小涵进行换血前评估。与此同时,新生儿科成立了包括护士长宋君、专科护士袁菊等在内的“换血治疗小组”。物品准备、流程梳理,迅速建立动、静脉通路……一切紧张有序。
23时20分,换血治疗开始。邹佳丽全程陪护,医护密切配合,时刻监控宝宝的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凌晨1时20分,经动脉同步换出血液500ml(相当于小涵全身总血量的2倍),血糖、血压正常,无不良反应,顺利换血完毕。
“真是大变样啊!”换血后患儿小涵的皮肤黄染明显减轻,复查总胆红素139.4umol/L,比换血前下降2/3,这意味着小涵基本脱离了胆红素脑病的高风险。看着培养箱里的小涵酣然进入梦乡,整个新生儿科治疗团队如释重负,得知这一好消息的家属也欣喜不已。经过医护人员8天的精心照护,小涵黄疸消退,头颅MRI检查提示头部未见明显异常,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很多家长认为黄疸在新生儿时期非常常见,只需要多晒晒太阳,或者用一下民间流传的种种“小秘方”,又或者不需要任何处理满月就好了。为此,该院新生儿科主任刘莉表示:黄疸贯穿整个新生儿时期,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晚不超过14天(早产儿例外)。黄疸出现过早、过高、上升过快、消退延迟、退而复现等都是病理性黄疸,由于每个宝宝的胎龄、日龄和发生皮肤黄染的时间不同,所以黄疸值在不同的宝宝身上也会有差异。
“对于生理性及病理性黄疸的区分,需由专业的新生儿科医生给予综合评估。只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或者光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才建议进行换血疗法。”刘莉提醒。如果您在家里发现宝宝面色发黄,请您及时到医院定期监测黄疸值,如有异常及时决策是否需要早期光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