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战“疫”一线的急先锋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安帮友

通讯员

闻鸣

黄彩云

文/图

阅读提示:李金海在这次战“疫”的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冲锋在前,无愧楷模称号。

2020年伊始,正当人们喜迎庚子新年、阖家团圆之际,新冠肺炎疫情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和程度向湖北袭来、蔓延全国!疫魔不宣而战!

钟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I(NICU)主任李金海,有着多年重症、急诊急救临床经验。他主动请缨,又一次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以“逆行者”的身姿践行着医者初心,以“战斗者”的使命肩负着对人民的守护。

主动请缨

只把白衣作战袍

疫情来势汹汹,钟祥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疫情防控定点救治医院,迅速投入战斗,增设发热门诊,腾空病区。为保证全市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救治,医院保留了李金海所在的神经内科I。

神经内科并非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李金海大可以坚守在科室,减少感染风险。但对于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老党员来说,他“闲”不住,更不愿“留守后方”。他主动向院领导请战,“现在一线缺人,我有一定的重症急救经验,请把我安排到感染病区!”最后,医院临时任命他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病区主任。科室工作交接好后,他火速赶赴感染隔离病区。

舍生忘死

托起生命之舟

作为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科室负责人和救治专家组成员,李金海深知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为摸清病毒秉性,他每天都会无数遍到重症、危重症患者床边,近距离接触患者,认真细致进行体格检查,及时掌握准确的临床资料;时刻关注每位患者的治疗情况,细致到饮食与排便,都了然于心,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相比普通患者和轻症患者,这类患者的传染性更强,如此频繁近距离接触,如果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被感染,但李金海顾不上这些,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一名医生,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2月上旬,急诊送来一位88岁的老婆婆。当时老婆婆已经处于昏迷状态,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加上其患有冠心病,实施面罩给氧后仍不能改善,随时有生命危险。李金海快速判断病情,同科内医务人员一道为老婆婆上无创呼吸机,给药抢救,并根据老婆婆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连续3个小时,他一直寸步不离地守着,观察老婆婆有无不适,科室的医生要跟他换班,被他拒绝了,“一定不能让患者从无创变有创”。最终在无创呼吸机辅助下,婆婆的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至此,他才松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从病房走出。

在李金海的从医生涯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只要是经他诊治的患者,都是好评不断,电话感谢、写信感谢、锦旗感谢等等。在他的精心治疗下,一位昏迷患者转危为安,8位危重症患者摘掉了呼吸机,目前又有一位伴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即将出院。

率先垂范

尽显医者本色

昼夜扑在抗疫一线,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较量,尽全力抢救每一位重症患者,这是李金海最真实的日常写照。亲自为每位重症患者调整呼吸机,亲自守护每位患者平均达2个半小时以上,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会更久。他是这样做的,对科室医生也是这样要求的。

呼吸是否平稳?有没有出现痰堵?有的患者长时间躺着,身体难受,极有可能出现压疮,他都会根据患者情况帮助他们翻身。为防止患者痰堵,他会亲自帮患者拍背。飞沫、气溶胶传播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方式,“我是主任,这些高风险操作必须由我带头。”

重症、危重症患者,难免情绪更低落,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躁、不安,有的甚至有放弃治疗的想法,拒绝吃饭。他会坐在患者床边,和他们聊家常,“家人都在等你回家,这个病靠的就是好心态、坚强的意志力,不能放弃!”他亲自把鸡蛋剥好递给患者。这就是李金海,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即便穿戴着全副武装的防护装备,只要听到说话声,患者就知道是他来了。

从普通病区转战隔离病区,一个患者二三个小时,几天下来,声音嘶哑不说,脸、额头被护目镜、口罩勒得红肿,鼻梁也被磨出了水泡,衣服被汗水浸透,有时候头也会因为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闷得缺氧。压痕和伤疤成了他的“标配”,泡在汗水里工作成了他的常态。他左手腕患有严重的腱鞘炎,用劲时间久了就会肿,帮多个患者翻身、拍痰就会疼。怎么办?忍着!一天下来肿得老高,不敢触碰。

白天在病房忙一整天,深夜回宿舍前也是将所有患者查看一遍才离开,有时刚躺下,又被紧急电话召回,火速赶回科室、参与抢救,第二天又和往常一样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朋友圈中,他的微信运动步数永远靠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金海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念,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新时代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