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2床呼叫……”“30床呼叫……”5月29日上午9:30,在市妇幼保健院缓冲病区,该院儿科护士文士香一路小跑地穿梭于几个病房之间,打针、拔针、换药、安抚哭泣的患儿,身穿隔离服的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她也顾不得擦一下……
为保障患者安全同时恢复正常诊疗,市妇幼保健院在儿科病区设立了缓冲病区,来院就诊的儿科、外科、内科、乳腺科、妇科患者需在缓冲病区进行核酸检测等检查后才能转入相关科室进行治疗。作为儿科护理人员的文士香于4月1日起负责缓冲病区的日常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
今年40岁的文士香于2005年进入市妇幼保健院,在儿科护理岗位已经工作了12年,前6年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后来因科室岗位职责变动,她的工作以收纳新病人、核对费用、为病人办理出院等事宜为主。提起儿科,大家都知道工作忙碌而辛苦,面对的不仅是生病的孩子,还有陪伴在孩子身边焦急的家长,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儿科病人周转快,每天都会有新病人入院。患儿及家属会因不熟悉的环境、病情而感到恐惧、紧张和焦虑,为减轻他们的不适感,文士香总是面带微笑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带领患儿熟悉环境,并且帮助他们与同病室的病友尽快熟悉起来。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第一面开始,她的热情与耐心给病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去年10月,因流感来院就诊的患儿突然增多,床位极其紧张。文士香每天需要为二十多人办理出院,再安排新入院患者进病房,经常忙到利用午休时间加班。有一天,一位3岁患儿的爷爷在护士站大吵大闹,加班了一个小时正准备和同事们去吃午饭的文士香赶紧跑过去了解情况。原来,爷爷是从老家赶来看孙子的,听说孙子一直没被安排床位,护孙心切的他非常气愤。文士香见状将这位爷爷拉到一边,耐心细致地为他讲明原因,慢慢消除其心中的不满。随即,她顾不上吃饭,以最快速度和同事们进行床位协调,跑上跑下为患儿办理住院手续。等所有事情忙完,已经是下午3点了,文士香饿到胃痛,为了不影响工作,她硬撑到下班时间才吃上饭。
多年的护理生涯,文士香目睹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也感受着患者的疾苦和无奈,令她更加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感悟着护理的真谛。从业以来,在临床工作中,遇急危重症,她挺身在前沉着冷静;在遇到家属不理解时,她耐心细致化解矛盾;在同事、病人遇到困难时,她慷慨解囊助人为乐;在家事牵绕时,她舍小家顾大家,诠释了一名护理工作者的高尚情操。
在市妇幼保健院缓冲病区门口,一张简易的白色长桌,一把小型木制凳子,就是文士香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半的办公场所。当接到儿科护士长的通知要到缓冲病区工作时,文士香的心里无比忐忑。护士长告诉她,到缓冲病区后需要接管病人,要为病患打针。因为岗位职责的变动,她已经有五六年没有为患儿打过针了。为了快速进入角色,每天下班后,劳累一天的文士香都要带着空针和模型回家练习,找手感,十遍不行就二十遍、三十遍……反反复复地练习,常常练到半夜一两点才睡觉。早上六点就要起床,继续第二天的白班工作。
有时候,十岁的儿子眼泪汪汪地望着她,“妈妈,你跟爸爸白天都在上班,除了去爷爷家吃午饭,我都是一个人在家学习和玩耍。现在你都下班了,为什么还不能陪陪我呢?”听了儿子的话,文士香愧疚地一把将儿子抱在怀里,摸着他的小脑袋说,“儿子,你听话,现在是特殊时期,医院的工作很忙,等妈妈忙完这一阵,一定好好陪你,行吗?”其实,文士香心里清楚,疫情不结束,对儿子的这番承诺并不知道何时才能兑现。思及此,她的心里一阵酸楚。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士香的付出有了回报。在缓冲病区工作以来,每次给患儿做穿刺,她都是又快又准,连同事们都夸她:好几年没有为患儿打针了,没想到重新捡起来这么快,真是厉害。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份“赞美”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坚持不懈的努力。
“真情服务、用心守护”是文士香的行为准则和神圣使命,同时也激励着她数十年如一日用真情和爱心呵护每一位患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