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25日凌晨5时突发左下肢剧烈疼痛、麻木、冷凉,到7时送院确诊“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荆门二医急诊科、影像中心、血管介入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救治,及时成功开通了患者吴奶奶堵塞的血管,避免了她截肢的厄运。
房颤“血栓窜”
左腿动脉堵塞面临截肢
81岁的吴奶奶除了有5年多的高血压、房颤病史,身体还算硬朗,虽说长年服药治疗但不规范。
“没有摔倒也没磕碰,就是一阵钻心的疼痛……”8月25日凌晨5时,吴奶奶以为这突如其来的剧痛只是抽筋。然而,强忍了一段时间,疼得大汗淋漓,症状并没有好转,左腿皮肤略显青紫,摸上去还麻木、发凉,这可吓坏了吴奶奶和家人,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早晨7时,吴奶奶被送到了荆门二医急诊科。入院距发病2小时、左下肢和脚都变得冰冷、皮肤颜色紫绀、触及足背甚至难以摸到动脉搏动,急行CTA(CT血管造影),提示“左侧股动脉及腘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CT血管造影发现,左腿股动脉、腘动脉以下血液‘断流’,血管像消失了一样,且肢体不能活动。”荆门二医血管介入科主任李威介绍,这类急性动脉栓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症状虽常表现在四肢,实则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特别是房颤。房颤极易导致心房内形成血栓,其脱落后随着血液“游走”至全身各处血管,进入脑血管即是“脑中风”,堵塞下肢动脉就是老百姓说的“腿中风”,致残致死率高,危险程度不亚于急性心梗。
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时刻,分秒必争。“左侧股动脉及腘动脉栓塞”确切,一般来说下肢动脉闭塞超过6至48小时(根据闭塞程度不同),患者就要面临肢体坏死导致截肢的风险,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介入“即刻通”
血管内取溶栓双管齐下
要保住左腿,紧急开通闭塞的血管是当务之急。既要清除血栓,又要防止血栓脱落继续向远端栓塞,还要快速、精准地将患者肢体的血流重新建立起来。
是否能让“消失”的血管再次“现身”?随着李威团队熟练的操作,导管从右腿健侧股动脉进入,抵达左侧栓塞的股动脉、腘动脉,逐段反复抽吸,“血栓”一点一点被取出。一个半小时后,再次CT血管造影,吴奶奶的左腿股动脉、腘动脉重新开通,腿脚也逐渐有了知觉和温度。
“术后继续留管溶栓,将‘逃’至远端足背动脉的细碎血栓慢慢溶掉。”李威表示。术后两天,吴奶奶足背动脉搏动恢复,肢体运动、感觉、温度完全恢复。目前,老人已经康复出院。
专家提醒
有房颤病史等人群,应警惕急性动脉栓塞发生
吴奶奶无疑是幸运的,她的成功康复得益于送医及时、诊断准确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精准、高效。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是不会形成血栓的。而房颤患者因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导致心脏内部的血液不能完全得到循环,久而久之,这些不流动的血液就可能凝固形成血块,也就是“血栓”。一旦血栓从心房脱落,不仅四肢、头部是发生血管栓塞的高发部位,腹部及全身任何部位都有过案例。
“医院不久前就曾接诊过一位30岁的年轻患者,双上肢动脉均发生了血管栓塞,也是通过及时的微创介入手术保住了手臂。”李威提醒,有房颤病史,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等高危人群,不管是突然出现还是持续加重的肢体发凉、疼痛、麻木,一定要警惕急性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应立即到医院行CT血管造影检查。尤其是房颤患者,更应谨遵医嘱、规范服药抗凝治疗,坚持低糖、低油、低脂、低盐饮食,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或采用射频消融等治疗,定期复查,以降低栓塞发生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