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鄂南八月,红色旅游看何处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汀泗桥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在北伐征战的征途中在汀泗桥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进行过激烈战斗。为了打开通往武汉的道路,肃清湖北境内的军阀,国民革命军分几路军向武汉进逼,其中以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从湖南进入湖北后,从蒲圻中伙铺、官塘驿一带追敌至咸宁汀泗桥,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史称汀泗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威震中外,闻名寰宇,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汀泗桥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负山襟湖,山青水秀,风光旖旎,陆路、水路发达。自古以来,为鄂、湘、赣交通之要道,素有“九县通衢”之美誉,故有“小汉口”之称,水陆两便,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九二九年,国民革命政府在此修了烈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等来纪念。汀泗桥北伐战役遗址成为湖北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的繁盛已不复存在,街巷的青石板路犹存,曲曲弯弯,如烟如梦。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这些先烈留下的物品、路线图,依然能感受到北伐战争的缕缕硝烟。罗荣桓革命纪念馆1927年7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罗荣桓到通城黄袍山发展农民起义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罗荣桓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同通城县农民军一道,于8月20日在通城黄袍发动了通城县农民暴动,夺取了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区和鄂南秋收暴动的序幕,成立了通城、崇阳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劳农政府。罗荣桓革命纪念馆位于旅游名村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黄氏宗祠内,总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古屋。馆内有罗荣桓汉白玉雕像、老式雕花床、纺车、起义时用的刀枪等实物,还陈列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馆门内上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着名将领、上将钟期光亲题“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八个大字。该馆是通城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等。羊楼洞烈士陵园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紧张的时期,大量伤病员从前线转运到后方,急需救治。湖北省军区在羊楼洞筹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5年间,这里先后救治了1200多名伤病员。1956年,羊楼洞“野战医院”完成使命后撤销,142块墓碑就这样鲜为人知地遗落在这片青山绿野。131军事工程131工程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修建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日趋紧张。面对战争威胁,为响应毛主席号召,中央军委决定在华中腹地修建一座长江南线作战指挥部,以备战时急需。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黄永胜亲自选址,于1970年1月31日签署施工命令,并以批示日期作为该工程的代号,故称“131”工程。131军事工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31”工程),位于咸安区高桥镇。该工程是我国国防工程的典型代表,分地下地面两大部分,由甲、乙、丙三个区域构成,原计划投资3亿元,后因“9.13”事件停建,实际完成投资仍高达1.3亿元。主体建筑由地面56亩的四合院和地下全长768米的作战指挥中心构成。地面工程由彼此呼应、相映成越的多幢房舍组成,构成一个大四合院。此外,还有警卫部队的宿舍和有关生活设施。建筑风格都是青砖灰瓦,外观朴实无华、淡雅庄重,内部装璜高档别致、工艺考究,在当时来说堪称国内一流。131军事基地地下工程建筑面积3288㎡,由主道和通风、通信两条支道组成。每个进出洞口,均装有防核辐射、防毒、防冲击波的大铅门。内设各种不同规格、用途的房间131间。包括一号首长毛泽东室、二号首长林彪室、总参谋长黄永胜室、作战指挥室、通信指挥室、机电设备房、发电配电房、生活服务区等。131

军事工程群山环抱,茂林修竹、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对外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