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目睹了黄继光堵枪眼”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上甘岭,一个家喻户晓的地名。因为一场战役,人们记住了英雄黄继光的名字!而对于这场战役的幸存者吴炳堂来说,目睹了黄继光堵枪眼是他一生的难忘记忆。5月20日,记者来到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7组,走近年逾九旬的吴炳堂,聆听老人讲述记忆中的故事:在山河破碎中,他们曾有过的激愤、痛苦,以及不让一寸一土的英勇与果敢。1

军功章

浴血驰骋的印记“吴炳堂,出生时期:1926年10月。籍贯:湖北崇阳,志愿兵15军45师135团三营机炮连步机枪手。”署名盖印为“国防部长彭德怀”……耄耋之年的吴炳堂,双目失明,佝偻着身子,蜷缩在堂屋的木椅上,一本泛黄的退伍证记录着他军人的过去。老伴黄秀珍捧出一堆军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荣立二次三等功,荣获一枚“金日成”奖章,4次嘉奖通报。“军功章远不止这些!”黄秀珍说,在大跃进年代,家中缺粮,家人迫于无奈拿勋章换过口粮。还有一些证书在儿女小时玩耍被弄丢了,所剩这些是在整理老伴的衣物时无意发现的,一直珍藏在箱底。吴炳堂的大儿子吴归华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很低调,从不愿提及自己的战功,并且时常感叹:“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能够活下来已是万幸了!”1956年,吴归华出生后,父亲将他取名为“归华”;次年弟弟出生后,取名为“归祖”。父亲取这些名字的寓意为时刻鞭策自己:他活着回到了祖国,但时刻也不能忘记了那些牺牲在异域他乡的战友。每一枚军功章,都是一次浴血驰骋的印记,也都是一次精神的淬火。“这是一种精神的考验!”对于耄耋之年的吴炳堂,依然在这婆娑的世界,守望远去的战火硝烟和逝世的战友。2

上甘岭金戈铁马的回响1951年2月,25岁的吴炳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战士,参加入鲜战争。“我当时是驻扎在最为重要的9号阵地。”65年前的上甘岭战役,在老人口中已不连贯。吴炳堂热泪盈眶,双手紧握拐杖。史料记载,上甘岭只有3.7平方公里,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解放军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一两个残破的连队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且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就是牺牲几条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吴炳堂颤颤巍巍地说,上甘岭战略位置重要,但地型狭小,只有597.9和537.7两个高地,两个高地共分为十二个阵地,高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这也是主峰的门户,吴炳堂就在这个阵地上。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突然对两高地实施猛烈轰炸,使用了火炮、坦克和飞机,“炮弹像下雨一样!”吴炳堂当时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要被震出来一样,许多战友被震死。等打退美军四次冲锋后,就只剩下一个战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坚持战斗。随后,其他几个阵地也失守,只有最关键的9号阵地仍在战斗。由九连副指导员指挥三排防守。如果在阵地上一下投入兵力越多,那么伤亡也就更多更快,因此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三个人,一挺机枪,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毅然顶住美军进攻。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炳堂都觉得自己是从地狱里走了一趟。3

忆战友

奉献精神的传承“实在太惨烈啊,我为了去救护身边的战友,当场被炮火炸晕,背负重伤,苏醒后随手抓了把土,里面竟有几十块弹片!”吴炳堂说,整个阵地上仅剩下三名幸存者:一个双腿被炸断,右臂被炸残;另一个被炸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而吴炳堂左脚踝被子弹击穿,背部也负了重伤,至今还残存弹片。令吴炳堂记忆犹新的是战友黄继光舍生取义的一幕。当时,与黄继光一起去炸碉堡的战士都牺牲了,黄继光堵了枪眼也倒下了。当天战斗结束后,吴炳堂和几位幸存的战友一齐来到黄继光的遗体前久久默哀,他说:“黄继光的胸前有一个大洞,躯干形同焦炭。”吴炳堂说,当年上级传达十五军45师师长崔建功在下达作战时的讲话言犹在耳:“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下一个班,我当班长;我牺牲了,副师长是第一代理人!”中国军队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取得了不可思议的上甘岭战役胜利。战后,部队再次为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师长崔建功亲自给他颁发了立功奖章。退伍后的吴炳堂婉拒了组织安排的工作,他申请要求回到老家。先后当过村里的民兵连长、贫协主任和村支部书记,但是他从不向别人提及自己往昔的战功,即使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时也从不向上级提半点要求。“人在阵地在!上甘岭的精神不能丢!”吴炳堂泪眼婆娑。采访结束后,记者从崇阳县民政局了解到,为了体现党的关怀,自2015年起,吴炳堂每月享受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上升至975元,除此之外,民政局每年替他交新农合医疗300元,享受住院报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