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村
引进光伏发电项目,铺就致富新路“我们余家桥乡大岭村的地理位置偏僻,不瞒你说,村里原来一年的收入才2万元钱,只能勉强维持村委会的运转,我们想把村里的路修一下,搞一点基础设施这样的事情都做不了。自从村委会楼顶新建了一座40KW的光伏发电站,村里的经济活络多了。”13日,赤壁市余家桥乡大岭村党支部书记宋先郎对记者说。大岭村是赤壁市2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今年通过政策支持和村里自筹,投资32万元建设了一套装机容量40千瓦的光伏电站,这也是赤壁市首个投入使用的光伏扶贫项目。从4月15日开始并网,大岭村目前已卖出6480度电,按照补贴后的上网电价,光伏发电今年将为村里增收5万元左右。光伏发电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大岭村的已经有31户村民主动申请安装户用光伏发电站,安装工每天忙不赢。这只是光伏扶贫中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光伏扶贫工作,赤壁市组织农办、扶贫办、发改局、供电等相关部门前往安徽金寨等地进行考察取经,并要求全市153个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户家里进行摸底调查,宣讲国家光伏扶贫相关政策,在23个重点贫困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和村级自筹方式,在每村新建一个40千瓦的小型光伏电站。赤壁市还选出500个贫困户,帮助每户新建一个3千瓦的户用光伏发电站,每个投资约2.4万元,贫困户仅需自筹0.2万元左右,其余资金由市政府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社会捐款、银行无息贷款,建成后可为每户年增收约4000元。B
余家桥村
开发观光农业旅游,建湖北第一杨梅村余家桥乡余家桥村属典型丘陵地带,由于村里的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主导产业,农民收入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如何精准实施产业扶贫,使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该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从实际出发,选准产业项目,走精准高效的致富之路。村里整合了扶贫专项资金,到浙江杨梅第一村进行考察,并购买回了价值28万元、共32000株杨梅树苗,在村里基地上种上了300亩东魁杨梅,还无偿发放给村民栽种。“我们把杨梅树苗优先发给贫困户,并与他们签订苗木抚育合同,如果杨梅苗管理得好,费用全免,如果放任不管,我们是要收费的。现在,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非常高,对杨梅管理很精细。”村支书何紫阳说。何紫阳还算了一笔了账,杨梅树苗三年后挂果,每棵可为村民增收1000元,房前房后栽种20棵,年收入就有2万元。而且三年后,杨梅树长大了,会成为村里的风景树,就算没挂果的,村里以500元一棵的价格回购,确保贫困户脱贫之后不再返贫。余家桥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竹山多,除了集体的500亩竹山外,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有3到7亩楠竹林。村里引进了湖北药姑山生态产品有限公司,在村里建了余家村竹酒基地。一根竹子15元,每亩可以为村民增收900元,带动了23户贫困户脱贫。“以后,我们还将引进竹加工企业,把取酒后余下的竹子加工成工艺品,比如采摘的竹篮,竹装饰品等等。我们还打算在八屋水库建农家乐,把余家桥村建成一个集采摘、垂钓、休闲、游玩为一体的“湖北杨梅第一村。”何紫阳说。杨梅已经勾勒出余家桥村脱贫的大致轮廓,余家桥村以后的致富奔小康的画卷将更加辉煌。C
鸡公山村
发展特色养殖产业,龙虾成增收亮点“你们来晚了,我们的虾从3月份上市,到5月份虾子就全卖光了!”在鸡公山村14组,61岁的但昭福刚从地里忙活回来,听说我们来看虾,连忙解释。鸡公山村位于车埠镇西南,因为靠近湖区,稻田常年被水淹,村民多外出打工,田地多抛荒。而交通区位不便,制约了鸡公山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全村有970户,其中贫困户有40户,贫困人口103人,是赤壁市的重点贫困村之一。但昭福一家有七口人,一年只种一点田,只够家人的口粮,生活零用全靠打零工,家庭因病致贫。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但昭福和妻子、儿子一起开始稻虾轮作养殖。当年,因养殖经验不足和湖区淹水,但昭福蒙受了一些损失,但养虾还是为他们家庭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这让但昭福一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015年,他们一家在大罗湖区租了80亩水田和湖面,专门进行稻虾轮作和深水虾养殖,从今年3月到5月,他们卖虾收入就达到了8万。“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稻虾轮作是一个朝阳的产业,前景很好。鸡公山村是低山丘陵地区,这个地方的气侯和土壤都非常适合养龙虾。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对鸡公山村进行稻虾轮作产业引导和扶持。鸡公山的山好、水好,无污染,养出的龙虾品质很高,主要销售到广东、上海沿海一带,很受欢迎。”
赤壁市工商局驻村干部张日辉说。“一亩龙虾有3000元左右的产值,利润在1000到2000元之间,现在,鸡公山村的大多数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而且稻虾轮作的好处是,养虾后还可以种田,以前抛荒的土地现在全部都种上了水稻。”村里的干部说。现在,鸡公山村的稻虾轮作已经由最初的几户养殖、几十亩的规模发展到115(其中贫困户有15户),面积有3500多亩。2016年,该村计划17户脱贫,2017年,村里的贫困户将全部摘掉贫困的帽子。D
羊楼司村
“金融扶贫”“精准滴灌”,合作社助农致富羊楼司村位于赵李桥镇最南端,由2004年的羊楼司村、原柘枰、大港村三村合一,集体经济极其薄弱,村级运转基本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资源条件、基础条件都很差的羊楼司村实施的是另一条扶贫之路——“精准滴灌”。6月14日,羊楼司村107国道旁的一家加工坊里机器轰鸣,罗忠军与妻子二人正坐在机器前加工松木椅子。罗忠军生产的松木椅子外观精巧,结实耐用,很受顾客欢迎,到下半年的时候,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资金短缺,原材料购进难以到位,生产经营断断续续。“我们三月份额卖了3000多把椅子,上个月卖了1000多把椅子。现在有了政府的资金扶持,驻村扶贫组帮我在网上销售,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罗忠军说。现在,羊楼司扶贫工作队又为他争取到了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解决他的资金问题。“精准滴灌”让罗忠军的加工坊“茁壮成长”。3组村民52岁的周南云手有残疾,妻子也有病,家里山多田少,一家人的主要收入就靠他平时打零工,一个月只有千元左右,且很不稳定。去年,他在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买了一头牛来养。结果母牛在年底时生了一只小牛,让他喜上眉梢。今年4月,他又借钱购进了三头牛,准备更好发展养殖业。扶贫工作组在了解到他的心愿后,及时为他申请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帮助他养牛。村干部告诉我们,每头牛可带来6000元的收入,周南云一家有望在今年脱贫。羊楼司村第一书记魏蒲生介绍说:“羊楼司村各个家庭致贫的原因不一样,我们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滴灌,因户施策。在产业扶持上,对个人有特长的,引导他们开加工厂、进行专业种植、养殖,我们在6组流转了100亩水毁田,用于种殖莲藕,让村民对莲藕进行管理,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帮助他们脱贫,等等。对于因病致贫给予医疗救助,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政策兜底,我们还准备在村里建一个4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以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现在,羊楼司村筹集资金50万元,相继在村里成立了山羊、黄羊、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升脱贫致富的自我帮带能力;帮扶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倡科技种植,促进增产增收;成立竹木加工合作社,协助升级转型,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滴灌,现在羊楼司村的贫困人口由2013年建档立卡之初的319人减少到101人,到今年年底,这些贫困人口也有望全部脱贫。E
泉洪岭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鄂南茶村6月14日下午三点,日头正烈,在村广播嘹亮的红歌声中
,官塘驿镇泉洪岭村的村民拎着茶杯、扛着锄头,一个个往田间地头走去。“他们这是要干啥?”“他们今天的主要工作是到地里为茶苗除草,”64岁的茶
业公司的计工员周海金说,“今天只有89人上工,我们往天最多的时候有160多人,那场面,才叫壮观。”泉洪岭村位于官塘镇东南方,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贫困户62户,175人。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和种田为主。2014年,泉洪岭村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引领,有效整合山水资源,依托扶贫政策,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百亿茶产业、百亿竹产业、百亿油茶产业的号召,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依托地理优势引进葛仙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茶叶基地,打造鄂南第一茶村,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没有引进茶业公司之前,村里到处是荒山荒地,田也没有人种,放眼望去,触目惊心。”村书记刘林介绍说。“2014年,我们把2000余亩闲置抛荒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葛仙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栽种名优茶,计划发展5000亩,到现在为止已经栽种了3000亩。茶叶公司还计划投资800万元征地50亩在村里修建葛仙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办公和生产基地,马上就要开始动工了。基地建成后,可以为村里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底,茶业公司发给村民的工资总额就有100多万,今年还不到半年,就已经发出了40多万工资。仅茶业这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2000多元钱。现在,泉洪岭村65岁以下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在茶业公司里务工
,争着学技术,抢着去上工,以前村里成天抹牌的现象没有了。“依托茶业基地,我们动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现在,一个工时80元,按他们累计下来的工时算,一年也能收入4800元。到2017年,村里的贫困户一定能全部脱贫。”刘林说这话的时候,底气十足。眼下,赤壁市牢牢把握“七个一批”扶贫实施办法,统筹部署、上下联动、多点发力、合力攻坚。在产业扶贫方面,结合赤壁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主推茶叶、林业、畜禽、水产、乡村休闲旅游、光伏发电等15个主导产业,市政府整合项目资金分别予以奖补,确保每个村都有一个以上主导产业,每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途径。在教育培训扶贫上,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免收学费,并给与生活费补贴。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教育资助,全市2016年春季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902人,资助资金87.6万元。在医疗救助扶贫上,实施“五个一”政策,即“一取消、一提高、一下降、一补偿、一通道。”
截止6月28日,全市贫困人员住院达3568人次,医疗总费用850.2317万元,其中:新农合基金补偿522.9568万元,大病保险补偿29.3628万元,门诊慢性病新农合补偿16.529万元。在易地搬迁扶贫上,官塘驿、赵李桥、新店3个乡镇易地搬迁对象151户、501人,共建集中安置点选址9个,安置107户、368人,其他44户133人分散安置在各自然村。2016年计划安置92户,2017年计划安置59户。在政策兜底扶贫上,截止6月28日,共对18021名农村低保、1533名农村五保对象发放农村低保金和五保金1931.1135万元;对5997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610.74万元;对1617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52.894万元。在金融扶贫上,市政府安排2000万元对扶贫小额信贷实行风险补偿,市农行、市农商行、市邮储银行、长江村镇银行等4家金融银行按1:7的比例进行放贷。截止6月20日,共发放贷款1617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大力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村级道路、危房改造,以及供电、广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成23个贫困村60公里公路建设指标线路规划勘测工作,其中11个村28公里指标已完成19.5公里建设任务。在科技扶贫方面,市农业局在大岭村开展了为期7天、62人的科技培训,在莲塘村、朱巷村、官仕坳村分别开展了土鸡养殖、克式原鳌虾养殖等技术培训,培训人数80人。市水产局开展稻田养虾、网箱养鳝等培训班6期。市茶发局在茶园建设上给予全力服务,帮助选点并制定建园方案。“通过两年努力,到2017年底,赤壁市全面完成建档立卡23个贫困村,12281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达到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赤壁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一个个产业正在落实、一批批项目正在实施、一项项政策正在兑现、一幅幅蓝图正在绘就……有稳定就业、有致富产业、有增收项目,赤壁市的科学的规划令人神往。可以预见,待到秋实果丰时,这些昔日的贫困村将变得更加富裕殷实、幸福小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