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贻香:诗是特殊礼物
农民诗人郑贻香是咸安横沟桥镇农民诗社的创始人之一。9月8日,记者来到咸安横沟桥中学郑贻香的家。
当头发花白的郑贻香出现在记者眼前时,他的衣服上还沾着泥土,裤管卷到了膝盖上,正在菜园里侍弄蔬菜,记者很难将他和诗词歌赋这些雅致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今年78岁的郑贻香原来是横沟桥镇中学一名语文老师,1999年退休后,便一直在家休养,一边种着自己开垦的地,一边看看书,“耕读”生活过得相当安逸。一次在家里整理旧书柜时,郑贻香翻出了一本自己年轻时收集的诗集。
优美的田园诗再次点燃了郑贻香心中的热情。他搜罗回了一些现在流行的诗集,也从几位退休老师那里借来了一些书,便开始伏案研究诗歌。
“田园诗更写实,更能反映我们农民的心声,更适合创作。”学习当中,郑贻香深深被田园诗所吸引。农忙时,郑贻香就晚上借着手电筒的光看,日复一日,“耕读”、写诗成为了他的生活常态。
有一年初秋,天气还很炎热,郑贻香跟妻子一起为地里的蔬菜浇水,他紧皱眉头一边浇水一边挠头,妻子知道,他正在为写的诗《报嫂颂》而绞尽脑汁。浇完一块蔬菜地时,郑贻香突然拿着水瓢便往家里冲,全然不顾后面喊话的妻子,有几次差点踩空掉进田埂里。
郑贻香气喘吁吁的回到家,迅速将想起来的诗词记录下来后,方才舒张眉头,喜笑颜开。
每年的春节,是郑贻香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年来自己写的诗词册子,送给儿孙们当作礼物。儿孙们受郑贻香的影响,也都很喜欢诗词。郑贻香用自己的诗,鼓励孩子们自信面对生活,勇敢面对困难。
老人告诉记者,诗词像阳光、雨露一般,是上天给他的特别礼物,他也要把这个礼物传给后辈世人。至今,他已经出了8本诗集。
2
李应雄:诗是精神食粮
农民本以种地为生,李应雄却要写诗,亲戚们听说后都笑弯了腰,说他不务正业。在亲戚的心里,农民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地,地里能种出稻谷、萝卜就算真本事,写诗有什么用。可李应雄却说,诗是精神食粮,不可或缺。
今年74岁的李应雄,原来一直在供销社上班。退休后在镇里做起了小生意。他一边含饴弄孙,一边享受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
2013年,李应雄受朋友邀请,加入到农民诗社培训班中,开始学习诗词写作。记者见到李应雄时,他刚刚从书房出来。就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他写成了三首七言绝句。
其中一首:感慨首脑合影共餐同舟漫步:合影全家(世界情同一家)互不孤,同舟共济爽西湖;有情秋柳拂轻语,吾辈同村(地球如同一个村)村外无!
李应雄的诗也并非全部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趣渔情》就耗费了1个星期而成。《趣渔情》是一首七言绝句:愚翁偏爱羡渔情,稀里糊涂乱套绳。撒下一厢情愿网,收来不见半边鳞!
当时,为了让诗更押韵,更有诗意,更有情趣,李应雄先后请教培训班里的老师。受到老师的指导后,他又跟自己较起了劲,来在河边蹲守了一个多星期,精益求精,先后改动不下百次,吃饭睡觉时,他都想着这首诗。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酝酿,《趣渔情》终于完成。诗社里的老师将李应雄的《趣渔情》寄出,随后,《湖北诗词》迅速就将《趣渔情》刊登出来。拿到第一笔稿费时,李应雄很激动。他说,诗是生活的细节,取胜的关键在于抓住细节。
3年来,李应雄从门外汉成为诗社里最多产的诗人,日夜与诗词为伴,诗稿写了一打又一打。他的《雾雨清明》、《悟之悟》、《偷浴温泉月中饿》等诗词,先后得到一些报刊、杂志的青睐。
3
殷普河:诗是生命动力
殷普河是横沟桥镇群力村1组村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地专家”,他的农耕技术都是从书报上看来的,长期坚持读书看报习惯,也让殷普河沾染上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他成了当地有名的脚上沾着泥土的农民诗人。
8日,走进殷普河的家里,只见小小的青砖红瓦房里,一排排报纸期刊码放整齐,散发着浓浓的报香味。在他家里的书柜中央,挂着1990年他自题的诗句——良书友报常在目,晨笔夜读总关情。
殷普河今年78岁,写诗的爱好是从几十年前开始的。几十年来,殷普河将自己所写的100多首打油诗小心装订成册,分为五册:时令篇、生态篇、情怀篇、人生篇、民族篇,现在读来情趣盎然。
“土地是万物之根本,也是诗的生命摇篮。”殷普河告诉记者,写诗不是纯粹感情的宣泄,而是思考生活、品味生活之后,值得被写出来的感悟。
去年,殷普河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因治疗费用太高,他坚持不住院。即使缠绵病床,他也没有忘记坚持写诗。
殷普河郑重地说,这么多年来,坚持写诗,是他生命动力所在。
“让横沟的农民们既能弯腰种田,又能挺腰吟诗。”这是殷普河的不懈追求。2006年,横沟镇组建了农民诗社,殷普河任诗社首任社长。
他指着房间墙壁正中挂着的裱字《奉献》:攀科奉献永不停,年征月步日添行。灯前月下思无尽,但愿农家乐丰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里,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对土地的热爱传承下去。
诗社历程:
咸安横沟桥镇农民诗社社长刘启善介绍,咸安横沟桥镇农民诗社创建于2006年,它的前身是由横沟桥镇的教师自行创作、编注的《心雨小集》而来,由最开始的四、五个人,如今已发展到了300多人。社员遍及该镇13个村2个社区和镇直部门、学校和企业。这些农民在农闲劳作之余,笔耕不辍,投稿万余首,先后在《湖北诗词》、《中华诗词》、《咸宁日报》等报刊发表近千首。由此催生的该镇刊物《横沟新曲》已累计编印9期。今年以来,该镇已将建立“诗歌小镇”列入了镇里规划中。
横沟桥镇文化站站长刘平告诉记者,在农民诗社的带动下,书法、写作、摄影、秧歌等群众自发团体开始在横沟农村文化中大放异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