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艺苑花开凭盛世意象缤纷靓香城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22日,在美丽如画的十六潭公园,在古色古香的香城泉都文艺中心,“意象缤纷——柯于明诗书画影作品展”将拉开帷幕。柯于明是我市文艺界领军人物,也是大家熟知的一位作家、艺术家。他不仅文学硕果累累,还在音乐、书画、影视、朗诵、表演诸方面引人瞩目。《湖北日报》等媒体称其为“全才作家”;《湖北文艺界》等媒体称其为“文艺多面手”、“文艺奇才”;前年,省文联为他举办过“柯于明作品演唱会”,让我们领略了他的多才多艺……尽管如此,我对他举办个人诗书画影作品展还是感到很意外。首先是规模之大让人吃惊。此次共展出诗书画影作品160余件。包括:美术作品41件,书法作品30件、摄影作品30件,诗词作品60余首。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各个艺术门类:美术中,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中,真草隶篆,各体齐全;中堂对联,斗方扇面,琳琅满目。摄影中,风光纪录、市井百态、幽默瞬间,斑驳杂陈,让人目不暇接。举办这次展览有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据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专介绍,举办这个展览,旨在纪念毛泽东《延座讲话》发表74周年,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具体措施,也是为鼓励本土文艺人才,推动咸宁文艺精品创作,繁荣鄂南书画事业。不仅是宣传柯于明个人,更是从一个侧面展示咸宁文艺成果和文艺家形象。柯于明的作品一直注重传递正能量,这次展览的内容也是如此。或歌颂祖国山河美景,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或抒发豪情壮志以提神鼓劲。特别是有许多赞美香城秀色、泉都神韵、生态鄂南、浪漫咸宁的作品,可以认为,这也是他打造“香城文化”的连贯动作和新成果。此次展览的作品,艺术上呈现出鲜明个性特点。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着名书法家刘永泽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展题上写的“诗意缤纷”。所有作品都染上浓郁诗意,强调意境营造。美术作品中,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画并列并重,相得益彰。书法作品中,全部是“我手写我诗,我诗说我心”。摄影作品中,题目富有诗意,画面重意境。各类作品都统一在诗的氛围中,风格协调一致:细腻、委婉、秀美、生动,讲究虚实结合,注意细节处理,强调意蕴丰厚,追求情趣盎然。所谓“诗画本一律”、“书画同源”,可见作者深谙其理。着名画家、湖北省国画院院长陈迪和先生对这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展览的题目“意象缤纷”颇有深意。“意象”也指“意境”。意境指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这次展览的几类艺术,都强调有象有意,取“意象缤纷”这个题目非常恰当。从展览中不难发现,在柯于明这里,打造香城文化是一以贯之的,追求“杂”也是一以贯之的。他“杂”的程度令人吃惊:他几乎尝试过所有的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戏剧……甚至深涉细小门类。他酷爱多门艺术:自作词曲,自己演唱;自写器乐曲,自己演奏;自作辞赋,自己书法;他还涉足绘画、摄影、舞蹈、曲艺、朗诵、演讲、模仿秀、民间文艺……。他还研究“笑的艺术”、东方哲学、西方美学,写有大量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真是不可胜数。有人以为他太随意,其实他选择“杂”是一种“刻意”。他说:“我不断地变换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貌似‘见异思迁’,但实际上是一种更加执着的爱——对所有艺术形式的‘博爱’。”“我发现几乎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不同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有利于艺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一个艺术家是否走得远,要靠他的综合素质,看他的知识面、生活面。丰富的人生体验、宽泛的艺术视野,会使艺术家得心应手。现在最需克服的是许多人‘太偏食’,营养不良,要多吃些‘五谷杂粮’。”柯于明期望通过这次展览,呼唤当代文艺家们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理论更深厚一点,知识更广博一点,路子更宽一点,技能更多一点,能“杂”不妨“杂”一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