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港口,绿色画卷入景来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号称崇阳县南部“绿色屏障”的港口乡,是全市版土面积最大的山区乡。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团结发力、不事张扬,紧咬“生态”不放松,更加注重项目策划,更加注重城镇化建设,做好山水田园文章,发展绿色经济,全乡上下呈现出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5年,港口乡喜揽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乡镇、全省档案升级达标乡镇、县文明乡镇、县党建优胜单位荣誉桂冠,获得全县目标责任制考核综合考评优秀乡镇荣誉称号。对此,县委书记杨良锋于4月12日实地调研时给予高度褒扬。“目前,港口森林覆盖率达到76.8%。依托绿,壮大绿,绿色经济成为港口发展的潜力资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乡党委书记杨清丹自豪地说。据介绍,在造绿上,去年来该乡调配并栽种银杏树苗16000株、红豆杉1350株、桂花320株,完成港佛公路、小沙坪大梅公路、塘口公路3条村级公路23.5公里“绿满乡村路”活动。在植绿上,该乡广泛开展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抚育、荒山造林、楠竹扩鞭。2015年全乡累计栽种各类苗木130余万株。在护绿上,自2011年以来持续对13个行政村和乡村两级5个林场共26万亩山林实施全面封山育林,与毗邻周边乡镇相比,港口的山林更加苍翠茂盛。去年6月份代表崇阳县顺利通过国家林业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目前,港口绿色银行库盈充实。“三农”工作有特色紧扣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动摇。着力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千方百计抓茶叶。该乡围绕市、县委政府“三大百亿产业”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茶叶种植的快速发展。组织了村干部、种植大户到赤壁赵李桥镇参观茶产业发展,在塘口村建成了一个100亩茶叶种植样板点,在畈上村高山种植150亩示范茶叶基地。二是蓄势待发抓楠竹。扩鞭提质,坚持新建基地和强化管理并重,大力培植资源优势,楠竹面积和品质都得到大幅提升;想方设法招商引进楠竹成品加工企业,形成“农户+基地+企业”健全的产业化运作体制,蓄势待发,以图破解楠竹市场低迷困局。三是因地制宜抓油茶。率先在游家村建一个300亩油茶基地,在柏岭村建一个50亩油茶基地,引导各村纷纷效仿,尽量使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紧扣推进农民增收不松劲。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用转包租赁形式,把土地适度向种植大户集中;鼓励各村流转土地200亩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创新多元扶持模式。借精准扶贫的契机,多元扶持茶叶、油茶、楠竹、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将特色基地建成优势资源。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坚持扶持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家乐,尝试开发集“果园、采摘、垂钓、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基地,推动农业向观光旅游业跨越,实现第三产业增收。紧扣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懈怠。一是引进生态项目,建设绿色宜居村庄。大力实施生态河道修建工程、主干道路绿化工程、庭园绿化工程,对高堤河港口段沿线进行了河床清理和河堤绿化,对S246省道港口段道路24公里实施了全面绿化,在洞泉、游家等村修建休闲绿地,引导农户自主整治破房、危房后的宅基地,发展小竹园、小果园等,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建成洞泉村宜居村庄示范点。二是完善垃圾处理机制,建设生态环保村庄。建立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清运、乡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乡政府2015年对村专项补贴10.8万元经费进行清理垃圾。塘口村成为环幕阜山生态旅游路的生态环保村庄。紧扣推进农村改革不停步。在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决发扬农民首创精神,保护农民权益。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2015年4月份代表崇阳县顺利通过省农村综改验收。民生事业大跨越抓社会保障促稳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该乡已享受国家奖励扶助对象累计170人,国家特别辅助对象累计6人,独生子女残疾扶助对象2人,农村独生女报考市内大学高考加分对象累计15人。“幸福工程”100万项目资金继续惠及港口50户计生家庭,资助46名贫困大一新生上学。二是切实抓好特困群众、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民政救助工作,全年来共发放低保金174.84万元,受益贫困群众860户2929人。危房改造124户投入资金93万元,水库后扶投入15万元。“两保金”征收工作连续四年保质保量完成征收任务,年年居全县前二、三之列。抓扶贫开发促发展。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广泛宣传,完善扶贫阵地。村村刷有宣传标语,户户发放宣传手册,全乡共制作大型户外宣传广告牌4个、固定标语60余条、悬挂宣传横幅50余条,发放宣传手册2000多本。按“五个一”标准,统一完成各村精准扶贫办公阵地建设。二是精准施策,确保阳光脱贫。50多支工作队、815名党员干部全部进村入户摸底,结好对子,分类建档。找准路子,差异施策,帮到根子,在5个贫困带帽村各建立1个200亩以上基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精准对接,整体规划。以村为单位制定发展规划,所有帮扶计划与乡“十三五”规划相适应。宣传、鼓动贫困户与村级集体经济衔接,抱团发展,技术共享,基地成片,规模增大,成本降低,效益翻番。抓社会治理保稳定。一是夯实人文基础。持续开展“平安港口”、“幸福港口”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全乡2015年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67户,“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户13户,两年来累计已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十星级文明户”示范户27户。支持每个村建设公共文化阵地、文化广场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新建文化广场2个,改扩建文化广场10个,总面积4150平方米。全乡累计建设资金258.22万元。二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5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0起,调处率90%以上。信访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共受理41件,其中县信访局转办10件,信访代理办结和处理回复率100%,全年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抓民生实事促和谐。筹资150万元的新福利院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筹资161万元的洞泉公立幼儿园新建项目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投资100万元的洞泉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油榨小学新建项目已立项;乡政府40套周转房新建项目已立项;预计筹资60万元的港口集镇水源、供水网改造升级工程已启动,选好水源,完成选址并初步建好了管网;筹资完成洞泉、石岭等村约200米险堤整险加固;初步筹建森工产业园和35万伏变电站。2016年,该乡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强乡、项目稳乡、旅游活乡”的工作思路,精准扶贫,精准发力,坚持扶贫与新型城镇建设相结合,坚持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扶贫与“三大百亿”产业建设相结合,坚持扶贫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富饶新港口。建设宜居港口易地搬迁建新村。以游家村美丽乡村为样板,异地搬迁大东港、小东港、北山、柏岭等村约250户在小东港村沈家墩集中安置,以小沙坪、港口、洞泉、北山、塘口村为村集中安置点,开展新农村建设,根治贫穷。阳光扶贫保稳定。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逐户走访建档,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开展自查整改,学小沙坪模式,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中心村建设起来,把偏远村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特困群众、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低保兜底帮扶起来,不优亲厚友,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快乐扶贫树新风。突出扶能扶智,注重造血,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持续开展“平安港口”、“幸福港口”创建系列活动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支持诗词楹联学会,老年书画学会开展送字、送对联下乡活动;支持“草根艺术团”开展“五一”、“五四”、“国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完成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建设宜业港口一是大胆创新,抓住十三五规划精准扶贫的契机,积极策划项目,努力争取上级配套项目和政策扶助,重点打造生态示范区,建立崇阳县南部生态屏障,形成天然氧吧;二是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继续对林业实行“管、封、引、造”,打造森工产业示范区,探索建立森林补偿机制;三是认真搞好项目的推进工作,落实专人专班跟踪服务,及时帮助外来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建设宜游港口紧紧抓住幕阜山脉连片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历史机遇,立足地方特色,通过1—3年的时间,分期分步骤完成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港口段北山界头塘至小东港村(沈家墩)沿路生态景观带建设,带动发展港口乡休闲观光旅游业。一是在环幕阜山港口段北山村—塘口村—小东港村的8.7公里道路两侧,栽植景观植物品种,按照四季繁花似锦、季相色彩景观丰富的原则,打造“多彩港口”主题生态景观带。二是在塘口村八一林场段建1公里野樱花带,在8.7公里幕阜山生态旅游路中间设1个采摘园,打造“春华秋实”主题生态景观带。同时结合北山古民居建1处农家乐。三是在塘口村村委会的大桥边新建1个桃源小镇,集吃、住、观光、旅游、登山、真人CS于一体;在幕阜山生态旅游路两旁即北山村、塘口村、小东港村田里种绿肥和油菜,打造“田园风光”主题生态景观带。四是在8.7公里公路两侧,对现有竹林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和更新,营造绿色公路景观,打造“竹海风情”生态景观带。配套建设休闲观光八角亭、界牌简介、公厕、停车场等。建设富饶港口扶持推广“4+X”产业发展模式,大建基地。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生产发展扶持优惠政策,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发展方案,扶持贫困户种植楠竹、油茶、茶叶、水果等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支持村建大基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各村分别建1个100亩以上“两茶”或“两竹”基地,在5个贫困带帽村各建1个100亩以上茶叶基地、1个200亩油茶基地,在油榨村另新建一个30亩火龙果采摘基地;宣传发动贫困户抱团发展,实现基地连片,组建专业合作社,发挥大基地规模效应,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技术共享,风险均摊。重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实现产销一条龙。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宽带全覆盖,培育农村电商,探索采用公司制+合作制、专业电商+贫困农户的方式,选一个试点村,组建“网上村庄”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各环节,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争取港口、塘口集镇人行道、下水道建设和集镇改造项目。二是完成油榨小学、洞泉幼儿园建设。三是完成小东港、洞泉、游家、塘口等村新农村建设,搬迁扶贫150户。四是完成全乡基本农田整理。五是规划新建油榨牛埚水库和游家村鸡冠潭节制闸。六是依托抢水岩、朝阳庙、水晶洞开发旅游项目。七是力争完成高堤河小流域治理。八是启动40套周转房建设。九是新建3个500亩以上“三大百亿”产业的示范基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