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辞辛苦传电波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这是一群基层文化使者,因为有他们,不论是大山深处,还是穷乡僻壤,家家户户都能够享受到广播电视带来的文化大餐。8日,记者走近“村村响”“户户通”这个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走近在这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中的基层工作人员,聆听他们的故事。相关链接:“村村响”工程是随着广播事业近年来的全国性再度迅速崛起,在各级部门领导下,采用调频技术恢复农村广播,使农村广播的发展水平满足于农村基层的需要,满足广播电视协调发展的需要。“户户通”工程是为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尽快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群众长期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群众共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全市进展:截至5月下旬,我市完成“村村响”工程596个,占总任务数的65.2%户;录入“户户通”设备35247套,完成总任务的97.9%。高山之巅的值机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起对这句古诗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崇阳金沙微波调频发射台台长龚鹏辉和他的同事们。崇阳金沙微波调频发射台,位于崇阳县路口镇梅花村镜面山之巅,海拔780米。1985年选址在此,信号辐射直径为80公里,不仅咸宁本地能收到信号,就连毗邻的湖南、江西,不少地方也能收听到该台转播的广播节目。龚鹏辉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通过无线发射,在此转播中央省市的广播节目。因为海拔高,台站所处的位置霜期长,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吃喝供给不上,甚至连用水都困难。龚鹏辉清楚记得,2008年冬天,大雪封山,他们断粮了,是山脚下的领导同事赶着毛驴,把粮食运进山来的。那一幅“雪山深处马帮来”的场景,至今回荡在他们的脑际。后来,龚鹏辉他们就在山顶上开地种菜。这样,即使大雪封山,也不至于没菜吃。生活环境差,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三人一班,一值就是一个昼夜。如今,只有8人轮流值班,有时候碰到检修线路等事由,甚至还出现一个人值班的情况。“因为时刻都要关注无线转播,我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活动。”龚鹏辉说,好在这几年高山台站不断改造完善,通了水泥路,上下山的时间缩短了,大家有信心把工作做得更好。原本,这座高山之巅的发射台应该有15人的标准配备,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8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全部的工作。正是由于有他们的无私付出,人民群众才能收听收看到精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坚守42年的广播员在咸安区浮山办事处余佐村,今年63岁的江大全是当地的“老广播”。上世纪70年代,江大全成为大队广播室广播员。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小广播,每天三次的播放,内容主要有上工时间、天气预报、农业知识、政治形势等内容,大家依赖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到了80年代后期,广播渐渐没落,江大全的待遇也从以前的一天十个工分,变成了每天一元钱补贴。痴心不悔的江大全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广播室搬迁到家中,天天坚持播放。他的坚持感动了相关部门。1986年,当时的咸宁地区广播局筹措资金,将该村线路的木杆换成了如今的水泥杆。2005年,余佐村与三八口村合并,老江每天能领取到村里发放的10元广播补助。村子面积扩大了,广播覆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老江自费购买了2个大喇叭,同时申请延伸线路与增加设备。老江的提议得到了重视,2010年,村里出资延伸广播线路,增加广播设备,近3万余人天天能收听广播节目。有年轻人表示不理解:现在这年头,谁还听广播?但老江不这么认为。由于他42年的坚守,长期的广播文化熏陶,使得当地村风文明和谐。“只要有我在,一定把广播办下去。”老江说。让江大全欣慰的是,如今,各地都建起了农村智能广播网,简称“村村响”。它既是“三农”工作的服务平台,又是公共应急管理和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目前,全市几乎所有县市区都完成了村村响任务,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村村响长期响、优质响。边远山村的安装员通山县有180个行政村,其中没通电视的有37个行政村、356个自然湾、6600户。为此,通山县网络公司的技术人员谭崇东领回了6600台(套)“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带着技术人员,开始走村串户。真正下去后,谭崇东他们才发现,安装“户户通”,比想象的难。从基站接收的信号必须达到37%以上,电视机机顶盒才有信号。而信号测定后,影响信号接收的因素接踵而来:高山阻隔、甚至还有大雾、下雨等因素。因此,谭崇东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重新定位,找更好的信号。在谭崇东的记忆中,通山最边远的村子是洪港镇三源村、楼下村,村子靠近江西修水。有一天下午快下班,谭崇东接到一个村民的电话:无法收看电视。谭崇东带领技术人员立即出发,为该用户检查设备,直到他们收看上电视。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事实上,像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4月份,通山安装好的直播卫星设备,已有6593台开通并通过国家卫管中心的验收,占总任务数的99.86%。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