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经济
文章详情
用榜样的力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心价值观
2022年01月19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2016年已经过去4个月有余,又一批南鄂楷模评选“出炉”。评选表彰南鄂楷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无论是先进典型,还是凡人善举,每一次评选都是一次道德风尚的弘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榜样的引领,需要我们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更需要每个人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这关系着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关系着我们确定未来的存在方式。播撒爱的阳光陈高永始终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饱满的热情去参加各项公益志愿活动。2010年,陈高永成为中国“麦田计划”武汉分社的一名志愿者,坚持参与“麦田”武汉分社开展的贫困助学走访和义卖义捐活动等。2012年初,陈高永在崇阳与几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组建成立崇阳爱心义工协会,并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同时,他在取得本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物流局党员志愿服务队,携手崇阳义工开展志愿服务和爱心慰问活动。除每月组织到各乡镇福利(养老)院及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环保交通安全倡导活动、爱心慰问活动外,陈高永先后组织为石城八一村白血病女孩募捐、为金塘林家村林刚举办大型募捐晚会共计募捐5万余元、为贫困学生公益义卖、为孤寡老人及孤儿捐衣、对王良英一家的爱心慰问活动等。2014年3月,提议并组建助学部,启动贫困学生助学走访活动。截止2015年9月,已资助87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发放助学款500元,共发放助学款43500元整。在陈高永的带领下,他爱人也加入了义工队伍,参加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达60余次。撑起两个家庭的晴天1989年,程仙娥结婚。从此,她把娘家和婆家的重担都扛在身上,这一扛就是27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程仙娥的父亲先后中风3次,一直卧床不起,每年2000多元的医药费都是她省吃俭用抠出来的,每个周末,她总是回乡下给父亲洗洗涮涮;她母亲因为子宫囊肿动了手术,哥哥弟弟都不在县城,她白天上班,下了班就往医院跑,一个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任务。程仙娥的公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媳妇,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分啊!”为了让公婆安度晚年,她为公婆在乡下盖了一幢楼房,在院子里精心栽培了一些草木;每周末她都到公婆家里,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整洁……丈夫舒进学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丈夫在县工商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工作繁忙,为了支持丈夫干好工作,她几乎承揽了全部家务。舒进学说:“我获得的奖状奖杯,都应该给我妻子才对,没有她在背后的支持和奉献,就不会有这些啊!”儿子舒南桥说:“妈妈的一言一行是我最好的榜样。”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充满孝心、爱心和上进心。现在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官,每次回来,总要带一点父母喜欢吃的东西,融洽的亲情羡煞旁人。甘当城市美容师龚景莲投身环卫事业20多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清扫保洁工作。她与同事们同心协力,辛勤劳作,起早贪黑,心中坚定一个信念:“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社会上有少数人对环卫工作存在偏见,龚景莲用自己的行动和实干,赢得了理解和支持。在2010年“创省级文明城市”活动中,她被安排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也是垃圾最多、活最累最重的西湖金三角至和尚岭路段,负责清扫保洁工作。有天傍晚,她和同事刚把垃圾清扫干净,一位摊主收拾桌子时又随手把一次性的桌布、餐具洒得满街都是。龚景莲连忙过去清理,并劝告摊主们将垃圾集中、收拢,不要随手乱扔,影响市容。哪知对方一听就大声喊叫:“我爱怎么扔就怎么扔,你管得着吗?一个扫垃圾的!”她厉声责问:“你怎么不讲理呀,还出口伤人?”……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都纷纷指责那位摊主。为了不扩大影响,龚景莲和同事忍气吞声,默默地清扫完毕,拿着扫帚、锹转身离开。看到这些,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龚景莲先后获评赤壁市“十佳青年岗位能手”、赤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劳动模范标兵”。一脚刹车救下一车人2015年10月11日上午8时20分,黄绍林和往常一样,一大早便开班车前往镇区候车点等待进城的居民。客车很快进入107国道雷家桥村路段,因为此路段与进入新店镇路口交叉,且经常有出入新店高速的长途客、货车,黄绍林变得更加专注。突然,黄绍林发现,距离客车前方不远处同向行驶的客运车速度渐渐变缓,不停地开着双闪直至停下,而不明真相的黄绍林驾驶的客车已十分接近前方事故发生处。突然黄绍林听到了前方桥面上传来一声巨响,马家湾桥南侧桥台突然发生坍塌,整个桥梁发生纵向倾斜。根据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对路面环境的适时把控,坐在驾驶座上的黄绍林当机立断,狠踩刹车强制停车。由于惯性太大,等客车完全停住时,黄绍林已经到客车车头处于悬空的位置。随后,黄绍林一边安抚惊魂未定的乘客,告诉大家不要乱动,一边倒车掉头,将整车乘客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赵李桥镇。当时距离上桥只有十多米,车速有60公里,车子上还带着15名乘客。现场目击者纷纷赞叹:“幸亏司机反应快,一脚刹车救下了一车人。”一个大写的教育人2003年,瞿林农任北门小学校长,大胆提出了“幼小分离、分区办学、幼教优先”的发展思路,成功创办北小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通城样本’”,被省教育厅隆重命名并在全省推广。接任北小校长之初,学校负债85万元。瞿林农从亲戚朋友那里一次性筹措资金20多万元,不计利息,用来垫付学校的债务。在北小的六年,先后完成了幼儿园扩建、小学部新教学楼和综合艺术楼建设、老教学楼美化等项目。2010年8月,瞿林农担任通城最大初中隽水寄宿中学校长。通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瞿林农启动综合楼工程,大大缓解了学校教育场地的不足。他大胆实行教学改革,启动“和谐快乐课堂”建设,隽水寄宿中学重点高中升学率由50%提高到60%,华师一附中录取由过去的1人猛升到12人。在北小任职期间,他主动担负起5岁丧父、母亲患病的特困生王庭的食宿费用,给他买衣服和学习用品。工作20年,瞿林农资助过的学生达50多人,资助金额达6万余元。瞿林农是湖北省优秀政协委员、中小学骨干校长、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是咸宁市骨干教师、优秀青年志愿者。用汗水谱写创业之歌1995年,刘兰蓉在赤壁渡口码头旁租下了两间空房,开了一家路边餐饮小店。她和老公既是老板,又是厨师,还要当服务员,凭借热情服务和诚信经营,他们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经营中,一向很有想法的刘兰蓉意识到,长江活鱼一直受人青睐,为什么不能依托这一地方特产优势开发自己的品牌?说干就干,她一方面努力学习长江水产的烹制技艺,一方面广泛收集客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很快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长江活鲜经营方式,在赤壁镇推出了“长江活鱼”系列品牌。2008年,刘兰蓉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联合相邻的两家同样做“长江活鱼”的朱大姐和金大姐,三家合股投资300多万,对酒店进行整体风格装修,开发荒地20余亩,新建“望江楼”大型餐厅,“江鱼第一家”正式挂牌开业。酒店在她的带领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目前,酒店每年接待大型旅游团体和商务会议进餐150余次,年创利税30多万元。酒店做大后,刘兰蓉从周边村组招聘了20多名闲散妇女来酒店工作,带动周边的村民勤劳致富。刘兰蓉说:“我会更加努力,用行动来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也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姐妹们创业致富!”群众冷暖记心中徐斌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饱尝过困难时期的艰辛和磨难,十年插队经历更让他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1996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徐斌下班回家时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蜷缩在街头瑟瑟发抖,上前仔细询问,发现这孩子竟是个弱智儿童。他随即把孩子带回家里,找来儿子的干净衣服给小孩穿上,又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招呼孩子吃饱。第二天,徐斌发动亲戚和朋友四处打听孩子的父母,可是一连很多天都没有打听到,孩子在他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当小孩的父母来接他时,他竟然哭着舍不得出门。面对群众利益受到威胁时,徐斌总是挺身而出。2002年7月25日晚8时许,通山突降大雨,一时间,河水猛涨,县城街道一片汪洋。徐斌冒着暴雨迅速跑到大桥头,蹲进齐腰深的水中,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抠开杂物堵住的下水道。由于杂物接连不断涌来,刚掏开的泻水孔随即又被封堵,只得重新去掏。徐斌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围观的群众,他们纷纷投入行动,警民一起奋斗两个多小时,终于排完了街道上的积水,恢复了交通秩序。徐斌参警20多年,先后被省公安厅授予“爱民警官”称号,被评为市“优秀交通民警”。志圆农民小康梦2007年,徐民常先后数次自费南下北上,寻求土里刨金的路子。经多次考察,他带领乡亲种植反季节蔬菜,变冬闲为冬忙,占领了周边地区的反季节蔬菜市场。徐民常是村里有名的“不挣钱”的经纪人,经他手运出的蔬菜都比别人价格高,他却从不要一分钱的中介费。2012年,嘉鱼县加大对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新街镇晒甲山村精细蔬菜示范区被确定为“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徐民常抓住机会,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撑,种植精细特色菜、反季节蔬菜;徐民常利用该示范区紧靠武嘉公路,交通方便的优势,发展草莓采摘观光基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徐民常经常说:“一个人富裕不算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他牵头成立新街镇乡名堂蔬菜瓜果合作社,鼓励广大农民入社,从业人员达50人,带动农户种植草莓,并鼓励莓农发展新品种、科学种植。徐民常不但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还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订购农资、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平时,他有时间就到各农户家传授经验,把自己的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徐民常说:“志圆群众小康梦,是我一直以来并将坚持下去的努力方向。”火场徒手砸窗救人的快递哥2016年2月14号上午10时许,张洋在东岳路准备派件时,看到斜对面一居民楼发生大火,一名女子被大火困在卧室阳台上。张洋见情势危急,不顾自身安危,迅速爬上3楼施救,徒手撞开防盗窗,在同事的协助下,他成功救出被困人员。张洋脸部被浓烟熏黑,出现头晕目眩,而被救女子安然无恙。“为快递小哥点赞!”“为英勇的救人英雄而赞,中国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为退伍军人点赞,退伍不褪色!”2月20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第一时间》、《中国新闻》、《24小时》、《共同关注》、《东方时空》等均报道此事;2月17日起,《楚天都市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对张洋进行报道,省内外多家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张洋今年28岁,曾是一名武警战士,去年4月份开始在嘉鱼圆通分公司从事快递工作。张洋曾经因车祸留下脚部残疾,且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全家经济重担都在他一人身上。然而,在危难时刻,他却丝毫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纷至沓来的表扬和奖励,令张洋很意外,他说:“当时情况危急,根本就来不及多想,一心只想快点把她救出来,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人关注和奖励。作为军人,面对他人有难,我会毫无顾忌,挺身而出。”守护健康的好乡医1991年,正值青春的朱细清走上了山口村卫生工作岗位。她总想,要做好这份工作,既要有高尚的医德,又要有高超的医术。于是,她坚持一边工作,一边钻研业务,从不放弃学习、进修的机会。当时的村卫生室,房屋简陋,设备破旧老化,老百姓就医十分困难。朱细清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加以改善。如今她兑现诺言,自筹资金20余万元,建起了一栋二层楼房的卫生室,给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就医环境。2003年“非典”肆虐,朱细清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每日要给数十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按要求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一直坚持到消灭“非典”疫情为止。1997年腊月的一个夜晚,大雪纷纷扬扬下了几天,地面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劳累了一天的朱细清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界水岭村的一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的母亲发高烧说胡话。朱细清听后急忙起床,拿起电筒,背起药箱,踏着大雪,步行六里多的山路,赶到病人家里,对其进行了及时救治。像这样半夜、凌晨出诊的事,对朱细清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推行医改以来,药品零差价销售,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待遇却降低。朱细清没有丝毫怨言,仍然积极宣传医改政策,每年挨家挨户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村民健康档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