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欢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诗中就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攀花送别之俗起源于何时?准确时代一时也难以说清,至少在唐朝已颇为流行。唐张籍《送从弟删东归》称:“春桥欲醉攀花别,野路闲吟触雨行。”李白《江夏送张丞》亦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类似的还有耿湋的《荐福寺送元伟》:“送客攀花后,寻僧坐竹时。”攀花送行在唐朝为何能流行开来?与其时花卉消费习惯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在唐朝,卖花与买花都很平常。白居易便写有《买花》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当时的花价也不贵,往往是随行就市,“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在古代,攀花送别与折柳相赠同时流行,并不矛盾,没有柳时就送花。唐戴叔伦《送吕少府》诗称:“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看,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戴叔伦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桐花即梧桐树花,它的开花周期与柳树发芽长叶相近,古人很早就作为农历三月的物候特征记录了下来。中国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拂桐芭”的说法,意即三月份桐树花开了,因为花期在清明前后,古人将之视为“清明之花”,与“杨柳依依”,成为这一时节的共同风景。但古人送别并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樱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随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诗人元稹曾用樱桃花送别,其《折枝花赠行》诗写道:“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还曾折牡丹花送别,其《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诗称:“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古代学子更喜欢以杏花相送。杏花与杨柳都是春天的美丽符号,宋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与桃李梅一样,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而杏花最为奇美,初放纯红,落花纯白,“白白红红一树春”,“远胜桃夭与李秾”。因为杏花漂亮,广受古人喜爱,卖杏花成为古代街头一景。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记下了这一幕:“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需要强调的是,折柳和攀花如今都属不文明行为,本文只是介绍一下古人的送别习俗与文化而已。(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