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元宵群舞金丝龙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符号。时至今日,作为华夏文明的图腾,龙依然活跃在城市和乡村。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大畈村6组的“天河金丝龙”距今已有268年的历史,金丝龙由金黄的稻草扎制而得名。200多年间,金丝龙世世代代护佑着整个村,人丁兴旺,风调雨顺。

昨日是元宵节。下午2点,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大畈村6组,阵阵锣声响彻整个湾子。

听到锣声,60多个手里抱着稻草的村民陆续来到陈氏宗堂。每年的这个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相聚在这里,各自分工,扎制草龙。村里人给草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金丝龙。

扎草龙前先要祭祀祖神。主持祭祀仪式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现年77岁的陈贻重。

祭品蜡烛一一摆好,点上香,烧香纸,鞭炮声响起。简短的祭祖仪式后,扎草龙正式开始。

“要用没有过雨的用石磙碾压的金黄色稻草,还要去掉外胚。”陈大胜负责扎龙身,每年收完谷子,他都特意挑选一捆金灿灿的稻草,放在房梁上。

“龙灯只能做七节,这从祖辈时就定下来了。”陈贻重说,因为皇帝是九五至尊,我们属七级浮屠,不能超过九。

在老、中、青三代人的各自分工合作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制作,龙筋、龙身、龙嘴,龙眼,龙角很快成型,再以龙筋为主体把龙嘴连在一起,然后安上用红绸裹着的龙眼、龙角,插上七根把,这就成了完整的一条龙。

最后一步就是给金丝龙点睛了。陈贻重手拿一支毛笔,在龙眼处轻轻一画,整条龙顿时活灵活现。

晚上7点,祭龙、玩龙开始。

“要先祭拜,金丝龙才能显灵。”陈贻重说完,将祭品在祭台上放好,点燃香烛。然后面对祖先灵位,嘴里念叨着一些吉利和祝福的话语,将酒洒在地上。

祭祀的同时,宗堂外的一块场地上,狮子、武术、腰鼓、舞蹈轮番上演,甚是热闹。

鞭炮声响起,锣鼓敲起来,7名舞龙队员各持一个把,每个把的上方点上三支红蜡烛,金丝龙沿着宗堂转了3圈后走出宗堂,自东而上,开始给村里的各家各户送去吉祥和祝福。

迎接金丝龙进屋也是灯节这天村里每家每户必做的一件事。

“今晚金丝龙要来,吃完晚饭,我就在家就开始摆祭品了,祈求金丝龙能给我们全家带来好运。”看着金丝龙走进堂屋,村民杨想萍点燃鞭炮,一脸笑容。

此时此刻,鞭跑声,锣鼓声,吆喝声响彻整个村子。

大约一个小时后,舞龙队来到村后的大草坪,这里有一棵400余年的香枫树,枝叶繁茂。队员们开始围着香枫树旋转,远远望去,好似金丝龙在半空中腾云驾雾,摇头摆尾。

绕树3圈后,队员们再次来到陈氏宗堂,金丝龙与祖神辞程后,来到一个稻场,经过3圈绕行,最后来到已定好的贵神吉利方向和地方,陈贻重把龙尾放到龙头嘴里,点燃金丝龙,将四根龙脚卸下也放入火堆,顿时火苗窜起,升龙仪式随之开始。

“这龙很灵的,希望金丝龙今年能给我们带来好收成。”村民陈建伟说着,走近龙火。

龙火映在每个人的脸,村里人的期盼就像这龙火,希望今年招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公元1695年,后裔陈礼公迁至孟家庄即咸安区浮山街道大畈村六组陈氏家族,当时流传元宵节玩草龙的民间习俗。青龙山穿村而过,历史上盛产优质稻谷,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扩张,大畈村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陈氏家族活态传承的习俗舞草龙在当地成为“天河金丝龙”,是由金黄色的稻草扎制而成,每年元宵节当天,村民家家户户自带稻草在祖堂屋集中扎制草龙,通过祭祖及地方神袛、沿村巡游、祭祀枫树神,集体娱乐、神龙化升、集体聚宴等仪式,展示天河草龙独特的风韵。陈氏家族遗存校为传统的宗族文化,天河草龙这一信仰习俗历史悠久,扎制工艺自然朴素,文化成分堆积丰厚,体现出鄂南平原地区稻作文明与上古文明交融的特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