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歌短叹韵无穷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1

长歌历史悠久

“天上浮云要四两,蛤蟆眉毛要两斤,黄龙头角要一对,火闪送我扎头绳,地下露珠要几滴,月中桫椤要几根”……2015年12月26日,通山县通羊镇衢潭村张家祠堂内响起嘹亮的歌声,一群人或激情对唱、或踊跃接唱、或高声合唱。

他们唱的就是咸宁长篇叙事山歌。正在唱歌的传承人张善育介绍,该村大部分中老年人都会唱长歌,或解乏、或休闲、或欢庆……

专门研究咸宁长歌的湖北科技学院教授何岳球表示,咸宁长篇叙事山歌取材于当地的真人真事,也有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人文故事改编而成。大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且多以悲剧为结局,着名的长篇叙事山歌有《双合莲》、《海棠花》、《小樱桃》、《陆英姐》等等。

除了咏叹爱情之外,咸宁长篇叙事山歌也有歌颂英雄及伦理道德、教化等题材的作品,如取材于当地农民起义的《钟九闹漕》,反映伦理道德观念的《目莲寻母》,传播历史知识的《三国志》等。

“世代鄂南人积攒下的无数原始意识和意向,经过民间歌手的创作,民歌爱好者的传唱,并通过一代代人的补充、修改和再创作,且适当融入当地生产生活经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形成荡气回肠的长歌。”何岳球说。

据了解,现存最早的咸宁长歌为乾隆五十三年的《小樱桃》。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整理好的长歌有80多部,篇幅长的有千行之多,有时几天几夜才唱完一部。歌词具有浓郁诗意,一般采用当地流行的民间曲调、以方言土语演唱,韵味独特。

2

唱遍山山水水

咸宁人自古爱唱长歌,通山、咸安一带有山歌是这样描述:“日里唱歌当茶饭,夜里唱歌当被窝,半夜三更唱歌当老婆。”可见,咸宁长歌曾经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何岳球介绍,咸宁长歌口口相传,共有四种传承方式。

一是个人传承。今年75岁的孙国喜,是通城县马港镇人。自小学唱长歌,能熟练吟唱长篇叙事山歌20多部。曾连唱3通宵,也只唱完几本。本着热爱,古稀之年的他手抄20余本长歌,赠送给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作为资料。

二是集体传承,如民间自发组织的“山鼓协会”、“山歌协会”、“赛歌堂”等。通山“赛歌堂”的组织者徐忠正是一名退休医生,但一生却对音乐情有独钟,他聚集了一批歌手,组成“赛歌堂”,一起切磋歌唱技艺,以歌会友,以歌拜师。

三是将长歌融入到当地戏曲当中传承,例如崇阳的提琴戏名篇《双合莲》,就是将长篇叙事山歌《双合莲》改编成剧目,搬上舞台进行演绎。

四是相关部门与文艺工作者进行传承。2006年,我市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对“非遗”资源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数据全程、全景式收集整理,其中就涵盖对咸宁长歌的搜集与整理。并推出《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入选荆楚民间文化大系,目前正在由何岳球等人编纂出版第二卷。

3

传承任重道远

2015年9月,中国民协带领专家、教授来我市调研咸宁长歌。来自咸安区、通山县、嘉鱼县、通城县的8位民间歌手陆续演唱了《陆英姐》、《小樱桃》、《十把扇子》以及闹夜歌、孝歌、拍打歌,获得高度评价。

中央民族大学的陶立璠教授表示,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有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之说,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的叙事诗,篇幅较长的只有北方的《木兰诗》和南方的《孔雀东南飞》。但这次来咸宁,发现咸宁不仅有民间叙事长诗(歌),而且民间叙事长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非常好,“咸宁是名符其实的民间叙事长歌之乡”。

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吕军认为,咸宁是一座文化宝藏,其民间叙事长歌的故事性、丰富性、活态性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类似咸宁长歌这样的“非遗”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使一向主要靠口口相传方式传承的“非遗”,逐渐失却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咸宁长歌传承人、喜爱咸宁长歌的,几乎都是老人,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对此,何岳球认为,要让咸宁长歌活态传承,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民间要形成利于长歌生存的有情、有爱的氛围,二是文人、学者要搜集整理长歌相关资料,以指导、培养长歌传承传承人,三是政府要对其进行资金倾斜。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才是对咸宁长歌的活态传承。”何岳球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