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明凝聚 花开南嘉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近年来,嘉鱼以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为载体,着力破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硬件不足、软件不实的难题,让“乡风文明”成为全县农村更加鲜亮的标签。五年来,嘉鱼县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四大“金字招牌”。

一路前行,一路播撒,暮然回首,文明已芬芳,核心价值观在践行,文明之花已在南嘉遍地绽放。

“一五一十”的具体内容是:

“一”,即,“抓住一条主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即村(社区)一级做到“五有”--一个中心文化广场、一批文化中心户、一组文化墙(橱窗)、一个文体活动队、一个志愿者队伍;

“一”,即“紧扣一个主题”--中国梦·我的梦;

“十”,即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

每当夜幕降临,高铁岭镇八斗角村都会热闹非凡,伴着欢快的音乐,村民们跳起轻快的广场舞。村民何韶兰高兴地说:“这几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我们有了活动的场地,大家伙儿凑一块可热闹了。”

八斗角村的文化繁荣景象,仅仅是嘉鱼县“一五一十”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嘉鱼县“一五一十”工作花红果硕,亮点纷呈,书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凝聚精气神。

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嘉鱼县坚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形成了自身特色。

新街镇港东村作为全省10个“孝德建设示范村”之一,定孝制、树孝风、传孝道、做孝事,奏响了乡村文明主旋律。

走进村口,1200余米的“孝德文化长廊”前,手绘的二十四孝图不时引得村民驻足观看,村民们在观看孝德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质朴包容的开放精神使得优秀的文化在乡村融合,该县通过开设专题专栏、制作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免费义务提供中国梦、志愿服务、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等一批有特色的公益广告,刊播在乡村各大文化广场、建筑围挡、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使核心价值观自然贴切地嵌入了村民的生活场景,形成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为弘扬传统文化,村里将尹氏家谱、家训上墙,大大提升我们八斗角村的家风文化。”八斗角村村支书张和平赞不绝口。

文明之风拂遍南嘉,善行义举层出不穷,该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道德楷模,85人获“南嘉楷模”,14人获得“南鄂楷模”,1人获得“荆楚楷模”称号。截至目前,该县开展五讲活动573次,组织三评活动评出孝德户254户、诚信户210户、勤俭户221户,十星级文明户1291户,村级道德讲堂有102个。

志愿服务,凝聚力量

在嘉鱼,遍布城乡、轰轰烈烈开展的志愿服务,将做好事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和常态。

今年3月,该县党员义工志愿服务队深入全县各镇村开展植树活动,助力“绿满嘉鱼”建设。5月,义工们上山下乡,用手中的扫把、铲子,清除乡村的污垢,美化村民居住环境。6月,县人民医院的义工服务队到潘家湾镇巡回义诊,为脑肿瘤患者送医送药。9月,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并帮助学校丰富留守儿童文化生活,争当“圆梦人”……

“以前我们村垃圾靠风刮,脏水靠蒸发,现在村里面垃圾有专车拉,村民们不仅讲卫生爱劳动,百姓们都好着呢。”新街镇港东村村民刘明和笑谈。

该县以3月5日“雷锋日”为契机,开展了“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在各镇开展洁城环保集体活动;在文庙山夕阳红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不定期开展无偿献血、免费义诊、法律援助、社保咨询、环保服务、免费维修手机、免费理发服务。

一系列志愿服务,既方便了村民,更引导村民在“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实践养成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截至目前,该县组建志愿队234支共14980人。

文体活动,老少同欢

“我爱簰洲湾,我爱西流河,三十里的西流养育了我……”一到夜幕降临,簰洲湾镇簰洲社区群众文化广场上便亮起柔和的灯光,飘出轻快的音乐。年轻的姑娘,年迈的老人,稚嫩的小孩,大伙都随着音乐舞动起来。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簰洲社区自行组建了广场舞、书法、门球、太极、腰鼓、戏曲、舞蹈、说唱、歌曲创作、民俗表演等20支民间文艺队伍。

民声集锦

“自从这个广场建起来后,我每天晚上都要来活动活动,一天不活动就浑身不自在。”村民王艳一边跳着舞一边说。

无独有偶,在陆溪镇藕塘村文化广场,广场舞、交际舞、乐队等6支队伍同场竞技,村娱乐室内,十几位老人端坐楚河汉界两边,捉对“厮杀”。该村筹措资金70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广场,总面积达4400平米,文体活动队也由十几人发展到十几支队伍230多人。

今年,嘉鱼县规范了文化广场、文体队、文化墙、文化中心户的建设标准,依托村干部、草根艺人和退休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发展文化中心户160户,并按照群众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组建以广场舞、健身操等形式的群众文化队伍上百支。

该县采取“财政支持、共建单位帮扶、村级自筹、群众投劳、社会捐献”相结合的办法,截至目前,共投资1811.4万元,建设文化广场166个、总面积约8.6万㎡,全部按照有体育设施、有健身器材、有文化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有配套绿化设施的“五有”标准进行配套建设;发展文化中心户1952户,文化体育队161支、共5589人。

满城文明风,处处和谐情。在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嘉鱼县各村村民享受着他们用勤劳双手营造的幸福生活和现代文明,开窗山青水秀,出门鸟语花香,随着“一五一十”工作向纵深推进,“创”出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文明也因此成为了嘉鱼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和群众身上最闪亮的“标签”。

01

港东村:孝德文化

细雨润万家

走近新街镇港东村,迎面可见长达1200余米的“孝德文化长廊”,上面手绘的二十四孝图,不时有村民驻足观看。

“作为全省10个“孝德建设示范村”,我们首先要让新二十四孝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村里形成一种浓郁的孝敬父母、和谐邻里的氛围。”11日,村主任熊仕铜说,这是他们制作孝德文化长廊的初衷。

这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该村投入40余万元,制作孝廉文化宣传板、建设村级孝乐园、孝文化室、孝文化墙、孝文化长廊,使孝文化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每一处场所。

熊仕铜告诉我们,“去年村里面组织了一次‘好女儿、好儿媳、好婆婆’、‘孝心少年’等孝德典型评选活动,村民们积极性很高,评选出各类典型22个。我们根据这些孝德故事,编排了孝德节目在村里面演出,目前已演出了100多场。”

该村还修订完善《村民道德公约》、《家庭道德守则》等村规民约,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信息库,实施一对一的养老、帮扶责任机制;修订村级家庭养老标准并将其写进村规民约,在村级评选中提高孝德指标的考核比重,引导村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

02

藕塘村:艺术团体

家园如公园

寒冬时节,藕塘村这个小村庄却人气旺得很。尚未进村便听到一派激越的鼓乐声。走进村委大院,20多名农村妇女有的挎鼓,有的拿钹,有的打镲,跳得正起劲,虽身着薄毛衫,头上却汗气腾腾。

“她们正在排练新节目呢。”该村前任村支部书记熊方红说,藕塘村的金泉艺术团名声可大了,经常到县里、市里表演节目,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小小村庄,仅仅一千多人,缘何能成立了一个拥有几百名成员的艺术团呢?

时任艺术团团长的张呈祥回忆起创建之初感慨万分,“成立艺术团正值年底,我们准备举办一场元旦晚会,但是当时团里只有十几个人,一场晚会的节目怎么凑得齐,我只好拉上我爱人、儿子、媳妇,全家上阵,带头参加。”

一场晚会让艺术团“一炮而红”,看了大家伙儿在台上欢天喜地的表演,村民们都跃跃欲试,晚会第二天,就有70余人报名加入,接着还成立了有70名成员腰鼓队,艺术团瞬间就壮大成了拥有150多人的大团队。

慢慢地,村子里打牌赌博的少了,扯皮拉筋的现象不见了,婆媳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了,封建迷信也不见了踪影……

“以前每到年底,就有赌博公司来我们村扎点,大家伙儿闲来无事就约着去赌博,想想也真是后悔,幸福的生活都被赌博毁了。”藕塘村一组村民张兵发深有感触。2011年,他沉迷于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欠下200余万元的赌债,家庭也差点不保,现在他改过自新,努力工作之余和妻子一起参加了艺术团,通过奋斗还清了欠款,如今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看到藕塘村热闹的气氛,不少外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艺术团来,如今,金泉艺术团已经发展成为了拥有234名成员的团队,《插秧锣鼓》、《黄三戒赌》、《村姑学腰鼓》等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也受到群众们的热捧。

说起下一步的发展,村里的干部们各个信心满怀:“艺术团让我们村里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希望将它推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农民热爱生活的激情,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藕塘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03

八斗角:窗明几净

溢彩焕新颜

冬日的清晨格外寒冷,高铁岭镇八斗角村向家滩组长尹拥水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对整个湾子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

一路上,道路洁净,白墙蓝瓦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整个湾子家家窗明几净,见不到一片垃圾。

“村里的建设容易,但是管理难。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改变,建设成果难以长久保持。”八斗角村支部书记张和平清楚地认识到,村组原有的松散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

为此,张和平组织村“两委”班子多次入户走访调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强村组管理的“六管”模式,即在各组聘选一名小组长,一人分饰六个角色,担任环境卫生管理员、塘堰设施养护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计划生育宣传员、组级财务监督员、守村护湾巡逻员,让小组长成为美丽村湾的“守护者”。

“文明要先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聘选的小组长都是村里人缘关系好、道德法律观念强、处事公道的村民,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共同把村湾治理好。”张和平说。

为了充分发挥“六管”模式作用,该村制定长效机制,每月对小组长的工作进行评议、打分,实行奖惩制度,将每月评比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倒逼工作见成效。

“现在,乡亲们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经常互相监督,湾子里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尹拥水说。

全民动员、全民争创,通过广覆盖的教育和督促,八斗角的文明创建工作由村委主导转变为全村的自觉行为。如今,该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四处洋溢着花香、邻里间欢声笑语,呈现出喜人的变化。

“自从村里面文化广场建起后,我每天晚上都要来活动活动,一天不活动就浑身不自在。”簰洲湾镇簰洲社区村民王艳一边跳着舞一边说。

“‘一五一十’工程以来,乡亲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政民关系也由‘疏’变‘亲’,人际关系由‘冷’变‘热’,人居环境由‘乱’变‘美’,村民风貌由‘差’变‘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虚’变‘实’。”嘉鱼县文明办主任蒋宜生说。

“大家伙都自觉成为了乡村形象的塑造者,文明火种的传递者,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尽心尽力为栖息的美丽乡村增光添彩。”渡普镇渡普口村村支书朱少雄笑着说。

策划:李德炳

设计:江开群

李浩

组稿:蒋宜生

龙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