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毛姐”的紫苏之路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女儿出点子,妈妈献美名,爸爸忙跑腿,在通城,这样的“超级组合”创立了通城县三毛姐食品有限公司,把名不见经传的通城特产紫苏酱,推向市场,推出国门。18日,记者来到通城县,探访这一家三口打造的“紫苏王国”,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1

大二女生创品牌说起紫苏,通城当地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地人喜欢种紫苏、食紫苏,紫苏在夏天的时候枝繁叶茂,可是到了11月份,就凋零殆尽。为此,当地人为了留住紫苏的美味,纷纷想办法。天长日久,紫苏酱就成了当地的一道特产,这样,当地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紫苏酱了。18日,在通城县三毛姐食品有限公司,今年23岁的法人代表、年初从英国硕士毕业归来的胡孜妍带领记者见证了紫苏酱的制作过程:将紫苏叶与切碎的生姜、大蒜等辅料混合,进行炒制,然后罐装、杀菌,一瓶具有通城特色的紫苏酱便制作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公司是胡孜妍19岁、读大二的时候创立的。2011年,胡孜妍被武汉大学录取。尽管通城离武汉不算远,但是,胡孜妍还是感觉武汉口味跟家里不一样,难适应。为此,她特意带去了几瓶家里秘制的紫苏酱,品着悠悠的紫苏香,胡孜妍的生活习惯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寝室的同学也爱上了紫苏酱。甚至,同学们吃着不过瘾,到了放假,还专门找胡孜妍买紫苏酱。大二那年,找胡孜妍订紫苏酱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这让胡孜妍产生了一个想法:“家里的紫苏酱是祖传的传统手艺,爸爸妈妈每年都做很多,掌握了紫苏酱的制作技术,何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制售紫苏酱?!”胡孜妍的想法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妈妈在家里排行老三,人称三毛,为了产品便于流传,三人定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名称“三毛姐”。家里人借借凑凑,拿着40多万元,胡建勇在县城租了房子,买回机械设备,“通城三毛姐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工了。那个时候,胡孜妍还在上大二,公司在通城,回家,她就亲自打理公司,不在家的日子,她都是“遥控指挥”爸爸胡建勇管理。2

几番试种上规模大三,胡孜妍去英国读书,“三毛姐”全靠爸爸胡建勇在打理。投入其中,胡建勇才发现做企业难。首先,市场开发难。紫苏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在通城、江西、湖南等地都有人食用,但是,在咸宁本地的食用范围却很窄。通城人爱吃,但是邻县的通山崇阳却没人吃,市场基本是空白的。“让本地人接受新事物,打开本地市场,这就很难。”胡建勇说。除此以外,胡建勇还遇到了一大堆难事:家里人都是上班族,办企业没经验,导致资金难、小锅小灶作坊制作的技术难……不过,随着市场的扩大,紫苏需求量的增加,摆在胡建勇的面前,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增加紫苏的产量。在通城,房前屋后,紫苏大片生长,不需要人“伺候”,靠天活也能活得很好。胡建勇认为:自己做紫苏酱,只能满足小部分需求。但是要提高产量,必须大量种植。胡建勇决定引进高产量紫苏。日本大叶紫苏叶子大,长势好,最先被胡建勇引进回来。但是,最早一批日本大叶紫苏酱面世,胡建勇却没有闻到那股熟悉的紫苏香,不仅香味不对,甚至还有一股腥味。铲掉重来!经过又一轮甄别和筛选,香味正的红蓝叶鸡冠紫苏被确定为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第一年试种形势好,第二年,因为雨水多,大面积种植缺乏经验,紫苏患上了腐根病。一家人商量着要转变观念,请了六户种植大户,把紫苏苗分给他们分散种植,紫苏在当地一度达到了上百亩的种植规模。“一年,一亩地可以给他们增收三四千元,也保证了我们的产量,这是双赢。”胡建勇说。3

全国展销播美名创业的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解决了原材料,胡建勇和胡孜妍商量着,又开始打算开拓市场。胡孜妍在网上搜索到:紫苏酱目前在全国的市场很有潜力,只有吉林和湖南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紫苏酱公司是竞争对手。他们的风味是怎样的?带着问题,他们买来了市面上所有的紫苏酱,亲自尝:东北的紫苏酱是盐腌的,只有咸味和紫苏的味道;湖南的紫苏酱里,90%以上都是辣椒,根本尝不出紫苏的味道。对比之下,试吃的乡邻都说胡建勇自家的传统紫苏酱更符合大众口味。这也让父女俩更加坚定做自己的紫苏酱。2014年,胡建勇带着紫苏酱去北京参加展销。一经布展,便引来众多围观。很多顾客都表示:从来没尝过这个酱,非常接地气,很有地方特色。为此,中央电视台七套还专门来通城补拍了紫苏酱的制作过程和原材料生产,今年10月,还在七套节目进行了十八分钟的展播。今年8月份,在第27届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湖北通城三毛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食“紫苏酱”成功吸引外商的注意,获得青睐。“光靠一种口味是没办法打天下的,以后想要市场开发得更大,我们不仅要在口味上创新,在包装上也要与时俱进。”胡孜妍说。目前,三毛姐紫苏酱有原味和辣味两种口味,后期还将开发更多新品种。胡孜妍说:电商代理已经达到十几家,一年销售额达到两三百万元,后期将加大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抓住咸宁的基础,辐射周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