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科教
文章详情
故乡的枣树
2022年01月19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老家有棵枣树,结的枣又大又甜,如秤砣,母亲把它唤做秤砣枣。如今。母亲走了多年,那棵驼背的枣树也不在了。我清楚记得,那棵四五米高的枣树,长在老屋对面一块菜园地边上,远远望去,像位驼背的老人。树干弯曲,再往上去,便分出许多粗粗细细的枝桠来。像许多果树一样,冬天,叶子全部脱光,只剩光秃秃的枝桠,斑驳的躯干,仿佛,被谁啃食后留下的骨头,嶙峋着、冷峻着。春天,和风一吹,便鲜活起来,一朵绿云随风摇曳。到了五六月,米黄色小花便半卷在疏疏朗朗的绿叶间,像刚长出的鸡爪,微风过处,散发淡淡的清香。到了盛夏,花儿慢慢谢了,一粒粒白里透红的小东西便慢慢出现了。再过一段时光,这些颗粒般的家伙慢慢变粗变圆,悬在树梢,沉甸甸的,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秤砣枣。我记得那些半生不熟的枣子的味道。颜色青青时,吃起来又苦又涩;颜色半绿半白时,吃起来酸酸的;等到颜色半红半白时,吃起来甜甜的,说明枣子终于熟透了。我在一本书上读到枣树的培植过程。需要不厌其烦地灌水、覆膜、修剪、追肥、病虫防治、补植等一系列活动。我不知道故乡那棵枣树需不需要这些琐碎。或许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一直没有看见我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们在它身上花太多的精力,或许他们从来就不会有过。是的,和故乡所有的果树一样,它们自由地生长着,繁殖着,孤零地,或三三两两地,稀稀拉拉在故乡前后左右的山坡上、田圹上,没有人刻意栽种,也没有人把它当作宝贝很精心地护佑它,给它施肥、浇水,给它修剪枝桠;夏天,给它遮风挡雨;严冬,给它铺上一层温暖的外衣。这就是故乡的枣树,年年岁岁开花又结果的枣树。少年的时光虽清苦,却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幸福与快乐。我家兄弟姐妹七个,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除了咸菜、萝卜、红苕,能吃上白花花的米饭已经很奢侈了。至于能吃上苹果、香蕉、葡萄之类的水果简直成为天方夜谭。记得有次,当兵的幺爷带回几个苹果,祖母偷偷摸摸拿一个到我家,用菜刀切成薄片儿,一片一片地分给我们。那种又香又甜的味道,至今还留在胃里。我还清楚记得,每当果子成熟的日子,采撷枣子是最惬意的。枣子还没有完全成熟,通过摇树是不可能落下来的。必须爬上树,把那些下垂的枝条往下拉,然后一颗一颗地摘下来,放进挂在树梢的水竹篮里,实在摘不到手,就用竹篙子打。只见那一颗颗白里透红的枣子伴着绿叶雨点般落下,你用一条被单儿牵在树下,不一会,被单上全是圆溜溜的珍珠样的家伙。枣子啊枣子,那时我还不知道你是一种果子,只晓得在我饥饿的时候拿你能填饱肚子;只晓得在我童年的梦里,每当春天来临,就知道离吃果子的日子为期不远了。“枣子枣子,祝你早生贵子”,老家时新这样的方言。记得那时候,要是谁家娶媳妇,没什么贵重礼物,送上几粒枣子,主人会高兴得合不拢嘴,新郎新娘也会给你喜糖,而且还要作为坐上宾。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它已经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如今,老家年富力强的男子媳妇们都出外务工去了,家里只剩年迈的爷爷奶奶们。她们守护着一亩三分地,守护着未成年的后代,也守护着一岁一枯荣的枣树们。每逢过年过节,这些出外谋生的儿女们回家,总是不忘带回各种甜甜蜜蜜的水果。同时,每年春夏秋冬,总有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枣子从全国各地运到这里。可是,它再大再甜,也赶不上故乡那棵枣树上结的枣子。枣树啊枣树,仅仅是一棵能结出酸酸甜甜果实的树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