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学生参赛,7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和团体一等奖。”参赛指导老师魏琴说,这是温泉中学,也是我市第一次参加无线电制作竞赛,能获得如此好的成绩,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要知道,此前这项比赛的团体一等奖连续八年被襄阳诸葛中学获得。
1
成绩优异:七人获得一等奖
训练中,不少学生遭遇挫折。初三(11)班的段玉龙动手能力强,但由于缺乏经验,他经常组装失败。
每次失败后,他与老师探讨,寻找原因,再将自己出错的环节和原因告诉大家,以作提示。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练习,让他进步很多。在赛前最后一次训练中,段玉龙仅花20分钟就焊接好了一个小夜灯。
比赛时,参赛者需要制作一个八路抢答器。段玉龙很快就制作完毕,但接通电源后,抢答器不工作。段玉龙又冷静地检查元件的排布。原来是有个地方焊接错误,他立即进行修正。这次比赛,段玉龙获得了一等奖。
在这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得分最高的是孙瑾。训练时,他常因粗心,导致零件丢失,不能制作;或制作不成功,找不出原因而失败。直到参赛前一天,他总共只成功完成一件作品。
指导老师魏琴告诉他,一定要仔细,按照制作要求,将焊点焊接好,元件排布整齐,慢慢操作,不心慌,就能成功。孙瑾将此铭记于心,他赛前认真梳理知识点,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弄掉一个元件的失误,但他沉着比赛,用备用元件,很顺利地完成个人作品。
“付出总有回报,他们的成绩确实让人惊喜。”魏琴说,13个学生参赛,7人获一等奖,团体也获得一等奖。
2
个中奥妙:课前课后忙训练
2015年11月10日,魏琴获得了一个信息:12月中旬,全省将举办第32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线电制作竞赛。
这是一项兼具无线电基本知识与原理的笔试和无线电器材拼装实际操作的比赛,旨在让学生们在体验电子技术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魏琴希望学生能够参与这样的比赛。魏琴曾是咸安一所技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做过无线电制作实验。基于此,在得到校长的同意后,她决心带领学生参赛。
由于比赛的内容涉及电学原理,因此比赛成员锁定在初三年级对无线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初三学生学习紧张,魏琴自己查资料、学习充电后,分解操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利用下午上课前的40分钟和晚饭后的40分钟,对学生进行辅导。
“这里有部分知识涉及高中物理、甚至大学物理的内容,因此对学生悟性要求很高。”魏老师在理论辅导之余,结合小制作组装试验,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训练中,她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了解各个元件的功能并进行组装,电烙铁是焊接元件的主要工具。由于电烙铁通电之后温度很高,担心学生意外受伤,魏琴在进行安全指导之余,同时还配备烫伤药,以备不时之需。
赛前准备阶段,平均每个队员完成了八样作品,包括小夜灯、小音箱、拍手开关、4路抢答器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
3
赛后感言:不止于比赛结果
比赛结束了,每名参赛学生都有很多感触——
学生段玉龙说,训练前,内心被喜悦和兴奋包围。训练时,兴奋和喜悦被挫败感消磨殆尽。看不懂电路图,无法找到电子元件准确的位置,电烙铁难以掌控。焦虑中,我向老师、同学请教,终于获得成功。
“我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对物理的热情也加剧了。”段玉龙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
学生张思霈说,这次大赛,种在娴熟操作电烙铁来焊接各电子元件。开始时,面对着直径不过几毫米的焊点手足无措,焊接时十分慌张,也时常因粗心读错各读数。几经训练,逐渐熟练。比赛后,发觉心态变好,粗心的坏习惯也被改掉。
学生冯彦力说:“这次比赛我虽然只得了二等奖,但收获颇丰。在短时间内,我学到了之前为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让这些知识扎根脑海”。
“我认为,实践比死学更重要。实践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体验知识的乐趣。”冯彦力说,实践还能让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他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每一个参赛学生都期待着下一次的比赛。正如他们所说,在训练和比赛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友谊和良好的习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