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和织女原本都是天上的古星宿名,古人将其拟人化,弄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了一个女性节日。七月七的“乞巧”风俗是古代女性节日中最具现代“技能”特征的比才艺活动。女性希望自己如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穿针乞巧”以媚神。乞巧风俗魏晋时已出现,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北朝时已成风气,《荆楚岁时记》称:“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明清时七夕流行“浮巧针”,又称“丢巧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丢针”条:“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在广州,还有闺蜜相约的“七娘会”。《广东新语·事语》“广州时事”条称:“七月初七夕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天孙圣水……”民国汪玉泉《羊城竹枝词》唱道:“青溪小妹蓝桥姊,有约今宵乞巧来”。此外,古代女性节日还有如八月八“八安娘娘日”、九月九“斗母日”等,每个节日也都有相应的节日风俗。(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