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穷山村何以提前摘“穷帽”?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秦卫飞

李锟

通讯员

瞿双

1月13日,利川市团堡镇首届山药节在距集镇10公里的烽火村举行。自行车骑行挑战赛、文艺演出、山药挖宝、山药宴等活动吸引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与客商。当日烽火村共销售山药万余斤。

谁曾想到,几年前的烽火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7年,该村人均收入11050元,提前摘掉了“贫穷帽”。

思想之变

激发内生动力

“山高路陡石头多,种一坡才收一箩。”“辛苦干一年,挣个油盐钱。”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脱贫”成了烽火村人的一块心病。

2016年底,刚上任的第一书记牟新就遇到了“怪事”:外出打工的李某跑到村委办公室要求当贫困户。他穿着体面,戴着金首饰,用着高档手机,显然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条件。

“等靠要是村民多年来形成的思想顽疾,必须根除。”村支书朱以晗说。

这些年,村里种过蔬菜、发展过烟叶、搞过养殖,都没成气候。团堡镇有1500多年的山药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优质山药之乡”。山药产业保生态、富口袋,瞄准产业,有了抓手,驻村扶贫工作队会同村、镇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院坝会、家庭会开了上百次,嘴皮子磨破了,人心焐热了。

“村民心里都有本账,不吃亏、有利益,产业才能落地。”驻村工作队队长彭建华说。

“我现在能挣钱了,我父亲还能做点农活,没必要吃低保了,况且村里还有比我们家更需要低保的人。”2017年最后一天,七组贫困党员朱于昶向朱以晗递交退出低保的申请书。

朱于昶一家四口,82岁的爷爷生活不能自理,父亲自幼聋哑,母亲患有颈椎骨质增生,劳动困难。村里为其父亲申请了低保,并将其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予以帮扶。2016年9月,朱于昶从三峡职院毕业,在宜昌一家养猪场从事管理工作。2017年国庆节,他回到烽火村,租下家门口前的9亩地。目前,他已将这些地整理出来,等到开春就种植山药和瓜蒌。

面貌之变

日子越来越好

隆冬时节,行走烽火村,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环村绕野,一栋栋整齐的村舍拔地而起,山坡间、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这是该村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后焕发出的新面貌。

决战贫困,最大的扶贫是发展。

2016年,利川市新闻中心结对帮扶烽火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先后为该村争取1200万元资金,实施500万元国土整治项目,硬化产业路21.1公里,整治河道380米,修建排水渠2700米,新建水池5口,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还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和文化广场。

“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刚回来那会儿我还以为走错村了哩!”看到村里的变化,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朱秋生颇有感慨。他决定在村里开个小酒坊,再发展养殖业。

以前村里的房屋大多很破旧,现在新修的楼房越来越多,村里还组织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制定院坝公约,倡导贫困群众家具摆顺、床铺理顺、柴草堆顺,房前屋后大变样。通过不断深化村庄环境整治,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快速延伸,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带来的幸福感。

夜幕降临,村里的文化广场音乐响起,数十名乡亲随着韵律翩翩起舞。“现在跳舞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村民张万凤越舞越开心。

方式之变

合力脱贫攻坚

路子对了,机制顺了,扶贫力量握指成拳,优势兵力劲往一处使。

苦熬不是办法,苦干要走新路。立足长远,变输血为造血,烽火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号召贫困户全部入股入社,统一收购,打包外销,利润的10%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村民由过去的传统农民变为如今的“股东”。

该镇民宿企业大美土家公司在“百企帮百村”活动中结对帮扶烽火村,建起电商平台,使小山村的绿色食品走进大市场。“今天,仅网上销售山药就超过1000公斤,可谓线上线下销售两旺!”大美土家公司和烽火村共同承办首届山药节,就是为了提升利川山药知名度、美誉度,让贫困群众拥有稳定脱贫的致富产业。

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土层厚的区域巩固山药种植面积,坡地上鼓励村民发展山桐子,同时与大美土家一道引导村民开农家乐、发展民宿,打造农旅一体化的绿色食品体验基地。”朱以晗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