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恩施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诞生了很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汪儒斌就是其中的一位。2020年中秋节的头一天,我应约去拜访了这位恩施傩面具非遗传承人,拜访的地方就在他的手工作坊,我因此了解到了有关傩面具更多的知识。
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它的产生与恩施“坛傩”遗风关系十分密切,和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以及其他傩艺项目一起归属傩文化范畴。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不可或缺的道具,因为制作工艺独特,于2006年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恩施傩戏又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一天,我骑着电瓶车,按照导航提示,终于找到了汪儒斌的作坊所在的位置,就在路边一栋民房的一楼,外面没有悬挂招牌,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
环视了一下作坊,面积不大,约20平方米,里面的陈设显得很拥挤。一半的地方堆满了木材用料,一张操作台、几样简单的工具随意摆放着。操作台旁边的一组雕刻工具特别显眼,长短大小不一,木质把柄已被磨得溜光发亮。右侧的半边墙壁被开辟成了作品展示区。细细端详每一件作品,人物表情极其夸张,特点非常鲜明,有的面带慈祥,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凶神恶煞……这些作品还没有彩绘,呈现的依然是木质原有的本色,若是彩绘之后,将更具艺术感染力。
作坊里,汪儒斌正坐在操作台边制作傩面具。他中等个儿,留着短平头,眉毛短粗,眼睛细长,鼻梁高挺,左边嘴角一个酒窝,笑起来敦厚可爱。见到我,他忙起身迎接,招呼我坐下,随后端上一杯热茶。
其实,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第一次见面是在2020年恩施土家女儿会活动主办地洞下槽村。那一天,我无意中逛到了他的展台前,一下子就被造型各异的傩面具吸引了,和他交谈了好一会儿,才知他原来是恩施傩面具第二十八代传承人,师承著名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与傩戏非遗传承人张永明为同门师兄。2019年9月,我拜访过艺人张永明,对傩戏有了初步了解,在他那里我见到了神秘的傩面具,一直想找机会了解傩面具是如何制作的。没想到这次找对了人,于是就有了我这次的拜访。
我问汪儒斌手里正在制作的傩面具怎么称呼,他说这是非遗中心定制的,样图取自鹤峰傩戏供奉的三尊者——九天飞齐太乙都总驱大帝、清源妙道傩神真君、五通五显华光大帝,说着他手指向地面放着的另外两尊面具。他告诉我,这3件作品是要到苏州博物馆参展的。
我只是简单一问,他的话闸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丝毫没有民间艺术大师的架子。我暗自高兴,这次拜访一定会很顺利,收获不小。
当问到傩面具制作工艺流程的时候,汪儒斌站起身来,把手里正在制作的傩面具当道具,开始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进行讲解。
据他介绍,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包括10道工序。首先是选材,可选的木材有香樟木和柏杨木。为了防止虫蛀,一般多选用香樟木。想想看,如果供奉的傩面具因为保管不善被虫蛀了,残缺不全,岂不是对神灵的亵渎。在传统制作手法中,木材选好之后先要举行一个隆重的祭祀仪式(祭祀土地神,唱“敬树”歌),然后再砍伐、截料、剖面,以显示对即将制作的傩面具的敬畏和虔诚之心。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在纸上设计好图样,再拓印到剖好的木料上。手艺熟练的师傅可以直接在木料上构图。然后根据构好的图样把人物的大致轮廓雕刻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做完这一道工序,人物的轮廓就已经很清晰了。如果傩面具用来挂着展示,或者表演者佩戴表演,得把实心部分挖至镂空,以减轻面具的重量。再接着对面部作进一步细节上的处理,师傅的刀功如何关键就看这一步,面具精致与否也看这一步。如果修光这一道工序处理好了,打磨就不需要了,而且传统制作手法中也是没有这道工序的。如果轻刀功夫一般的话,就非得用砂纸打磨了,不然太粗糙了,不耐看。
面具主体做好后,就要进行装饰了,这就像一栋房子主体建成后要进行装修一样。首先进行彩绘。彩绘是为了提升艺术效果,一般是根据人物的性格上色,常用的是国画颜料或者广告颜料。可以根据面具的颜色来判断人物的性格特征: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刚直,青色代表勇敢,黄色代表勇猛,蓝色代表草莽,绿色代表侠野,粉色代表老年,金银二色专画妖魔、鬼怪和神判。接着是上光油。上光油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升亮度,使得面具更加美观;二是在面具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颜料脱落,对面具本身也起到保护作用。最后安装附件。附件包括眉毛、胡子、头饰等等,根据人物角色需要进行安装。
经过这几道工序之后,傩面具就制作成功了,但在传统制作工艺中还要举行一个“呎封”(和“开光”一个意思)仪式之后才能使用。
“作为外行,我们如何判断这些傩面具哪些是神灵,哪些是鬼怪?”我忍不住好奇地问。
“所有的傩面具都是神,没有鬼怪。神,又分为善神、恶神。”汪儒斌介绍,每个面具都是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是善还是恶,一般可以根据面具的颜色作初步判断。
介绍完傩面具的制作工艺流程,汪儒斌又坐下来继续忙手中的活儿。我问他正在制作的傩面具到了哪道工序,他说在修光了。只见他左手扶住面具,右手握住修光的工具,眼神是那样的专注。因为胸中藏有丘壑,他运用起工具来得心应手,在哪个部位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每一刀下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他的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仿佛每一刀刻下去都在为面具注入灵气。
我注意看了一下放在地面上的另外两尊傩面具,其中一尊是修了光的,另一尊还是细坯,没有修光。两样对比,效果真的非常明显,修过光的面具,人物面部圆润光滑,立体感更加强烈。
像傩面具这样复杂的制作工序,要达到汪儒斌现在这样的艺术水准,恐怕要十年磨一剑。那么,他成功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历练?这也是我非常想知道的。当我请求他讲讲自己的艺术人生时,他欣然答应了,随即娓娓道来。
1975年,汪儒斌出生在恩施市三岔镇鸦沐羽村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困难,念完初中就辍学了。1993年秋,当时的乡文化站面对全乡招收学员,学习项目有傩戏表演、傩面具制作、摄影、放映等等,汪儒斌报名参加了傩面具制作班。和他一同参加学习的有8位学员,授课的老师就是当时著名的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老人。在这批学员中,汪儒斌学习刻苦、好问,深得老师的喜爱。半年学习结束,只有4位学成而归,其中就有汪儒斌,但他还是遗憾跟随老师学习的时间太短了。
离开老师之后,汪儒斌去了武汉一家家具厂,在那里接触到了木雕,学习并制作雕花小件。一年后,他又回到家乡与人合伙在恩施城区开设了一家木雕壁画坊。之后,他又去了福建、浙江,花了3年的工夫系统学习了木雕技艺,包括泥塑、彩绘等。
虽然在外一直奔波不停,但汪儒斌始终不忘恩师的教诲,每次回到老家,他都会去看望恩师,陪他喝酒聊天。包谷锅巴饭、油煎糍粑,是师生俩的最爱。老师每次都要留他住宿,尽管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师徒俩也要用木板加宽了挤在一起睡觉。
每每回忆起这些细节,汪儒斌都会感到特别温暖。他坦言,在和老师喝酒聊天的过程中,他问了很多关于傩面具制作的问题,老师也是毫不保留地给他传授诀窍,弥补了当年学习的不足。
2013年,有人找到汪儒斌定做傩面具,说是要用来展览,做多少要多少,他果断接下这单活儿,这一做便做了3年,结果做了整整3套傩面具。完成这次定做之后,汪儒斌意识到,随着政府加大对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傩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了,他决定从此专心制作傩面具,用心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因为有了过硬的木雕功夫,汪儒斌对傩戏人物、地方剧目、神话故事里的100多种类型的角色进行大胆探索和创作,陆续制作出了傩面具艺术品三千余件。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人物,夸张的表情,大胆的配色,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潜心修炼了20年,汪儒斌的艺术之花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的事业发展也迎来了春天。2014年,他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他受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民间工艺精品展,荣获“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18年,原州文体新广局和恩施市非遗中心授牌成立了“傩面具制作技艺传习基地”……
作为恩施傩面具非遗传承人,汪儒斌是很有情怀的,他在傩文化的传播方面做了不少思考和探索。他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一定得想办法让它们传承下去。近年来,他与北京和上海的研学团队合作,成功举办了80多期傩文化知识讲座及傩面具制作体验活动。2019年,他积极响应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应邀去恩施职院授课,给设计班的学生宣讲傩文化知识和传授傩面具制作技艺。他还跟外地的旅行社合作,把傩面具制作技艺体验纳入旅游体验的一个环节,借此机会给外来游客讲解恩施傩文化的相关知识。2020年,他与“打花铺”文创团队联合,以傩面具作为文化元素进行产品研发,做出多款文创产品,让傩文化以产品为载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2020年国庆节前夕,恩施女儿城开设了非遗文化体验馆,汪儒斌获得了一席之地,得以展示其傩面具艺术作品和傩面具文创产品。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接触到神秘的傩文化。
汪儒斌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傩文化馆,他要整理所有关于恩施傩文化的资料,并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时期的傩面具进行展示,让人们对恩施傩面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是属于汪儒斌的梦,他的梦里藏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祝愿他梦想成真。
谨以本文献给那些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因为有了他们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璀璨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他们是文脉相传的功臣,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版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2021-09-07
00:00:00:0陶语文傩面艺人汪儒斌:7214801每一刀刻下去
都在为面具注入灵气/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