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渐行渐远的传统工艺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任茂盛

陈卓

编者按

土陶工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制陶技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岁月。

土陶工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匠人制陶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颇具艺术感染力。利川北夷城的土陶属于釉陶,工艺更为复杂,凝聚了土家族的文化精髓,可以从中领略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本报特刊发《古法制陶,渐行渐远的传统工艺》,以飨读者。

制陶在过去曾是一种全村性的产业,家家户户在家庭内传承着这门古老的工艺。制陶在窑炉烧制时,总会有接近20%的次品率,这些次品无处可放,就被堆砌成各种墙体、护栏,这些罐子墙有时就成了一个地方独特的视觉标识。

村民主要制作民用的陶器,如米缸、酒缸、水缸、酸菜坛子等。

在利川市凉雾乡,制陶保留着古老的制作方式。一方面,制陶所需的技术相对瓷器而言不高;二来,高精的烧制技术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这对村民而言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古老的制陶方式,就这样在这些地方代代相传。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上制陶技艺传承动力不足、市场有限,传统制陶技艺便在不知不觉中被人遗忘。

如今,在利川市凉雾乡北夷城(原土家60公社)有一个土陶坊,受到摄影爱好者的追捧,大家都来拍照。见到曾经熟悉的土窑、车盘、土坯,不由想起了儿时与土陶打交道的场景。那捣泥时水车的吱吱声、碓窝有节奏的敲打声、车盘旋转的呼呼声,还有黑夜里土窑闪动的一抹火光,无不让人动容,思绪也被带到过往的岁月。

带着深深的乡恋和儿时的情节,我拜访了当年在利川谋道上磁窑罐厂的老技师——冉广培老人。

现已75岁的冉广培老人得知笔者来意后,非常高兴。“我以为再也没人记得当年的支柱产业了呢!”说到当年土窑生产、销售那热火朝天的境况,老人激动不已、唏嘘不已!

“我本来是万县(今万州)盐井陶瓷厂的工人,我父亲是这个厂的技师,我也算是‘门内师’呢!”老人十分自豪地说道。

原来,20世纪60年代初,在利川大兴土窑生产,但许多人不会造土窑,特聘请冉广培的父亲冉碧云做技术指导,当时还是孩子的冉广培也一同来到利川谋道的上磁公社,跟师学艺。这一来就是几十年,慢慢的,他也成了地地道道的利川人。

当谈到制陶工艺时,老人神秘地说道:“要是以前我可不会说,那是我的技术机密呢,现在没人做了,眼看就要失传,那就说说吧!”

老人说,制陶首要的是选土,因为不是什么土都能制陶,一定要苦涩的、有碱性的、带有红色或绿色的土壤才行,不然烧制时陶器就会变形或破掉。以往选土,全凭自己的舌头尝试,不像现在可以用试纸检验。选好土,接着就是将土晒干,用水车带动的碓窝将土打成粉,再用80目的筛子筛一遍,然后和泥。和好的泥需要“腌制”一段时间。“和泥可是苦差事呢!”老人感叹地说道,和水后要人工反复踩踏、槌打,踩踏的时间越久越均匀,制作出的陶器效果就越好。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接着就是制作土坯。土坯是在“车盘”上操作完成的。“车盘”是用大石头打制的像磨盘一样的圆形石盘,安装在埋在地下的“顶嘴”上,用“搅车棒”发动,利用惯性使“车盘”旋转,然后在“车盘”中心位置上制成所需的各类形状。“这手上的功夫没有两三年的锻炼是不行的”,老人自豪地说道,因为制作的土坯必须厚薄非常均匀,不然烧制时会变形甚至破掉。制作坛子,一般要分为四段再接上。老人一边说,一边比划,如数家珍。

土坯制成后,待其稍微干一些,就要“打花”了,“打花”即用自制的打花锤来完成,因为是晒干的坯,必须用力打。这一道工序也不简单,必须保证厚薄均匀,手法轻重一致,同样没有两三年的功夫也是不行的。

接着就是上釉了。上釉这一道工序也是非常讲究的。老人说,组成釉料的基本材料有石灰、糠灰还有铁矿石,将这些材料分别烧制然后按比例调和。当然,比例也要根据具体的气温、空气湿度及产品的要求来调整。如果比例不对,软了烧制时会变形,硬了不容易烧熟。“其实这都不是关键!”老人故作神秘地说道。

冉广培老人端起茶杯慢慢品了品才缓缓说道:“制陶的关键是造窑!”原来,窑分几种,但最常用的是阶梯窑,顾名思义,就是由低到高依次建成的窑。最低处称为窑头,是烧火的地方,最高处叫窑尾,废气就从窑尾处排出。一个窑一般需要隔成7至9个仓。太少了浪费燃料,太多了又不易烧均匀。每个仓之间需要在隔墙下安装冲脚及送热孔,这个冲脚也很讲究,大小、高低都有严格的要求,仓之间是3×6寸的规格,依次增大,最大不能超过3×9寸。

最后就是火候了。火候的掌握,没有5年以上的经验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没有温度计,全凭经验。老人十分自信地说道,这火候分为循环烟、氧化烟、还原烟三种。循环烟的作用是保证温度均匀、逐渐达到1080至1100度。氧化烟的作用是烧釉,将釉层烧出来。还原烟的作用是将烧制过程中变形的土坯还原成原来的形状,这一步做不好,得到的就是歪瓜裂枣的残次品了。

老人回忆,过去的陶器生意特别火爆。他先是在唐坊大队窑罐厂(相当于现在的集体经济)当技师,工资是按利润的26%提成。可是天不遂人愿,后来一场大水将厂址冲毁,他只好自己到响水洞大队开窑办厂,这一办就是9年。“我做的坛子,物美价廉,当年特别畅销!”老人自豪地说道,每年烧9至10窑,生产大约5000至6000个坛子,销往南坪、谋道、文斗、长顺等地,完全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1979年,当时的利川县供销社在谋道的丰祝办碗厂,我被安排当上了技术厂长,丰祝这个碗厂在当时算得上是现代工厂。”老人侃侃而谈,机窑、电卧动机械、检测设备一应俱全。

由于机械设备和烧碗的要求更高,冉广培被派到景德镇学习。学习中才发现烧碗和烧坛子只是温度和配方及原材料不同,其烧制原理都一样。于是冉广培满怀信心地回到厂里,开始了10多年的办厂生涯。最后,因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不合要求等原因,没能办下去,这是冉广培老人非常遗憾的事情。现在也没人烧窑了,老人担心自己的手艺也要失传了,很是无奈。

交谈中,笔者告诉冉广培老人,现在的利川北夷城有一处土窑还在进行传统烧制,并将照片给他看,老人兴奋地说道:“这个窑阶梯不够,如果需要我去帮忙改造一下,我会很乐意。”

其实,现如今在许多旅游城市都有土陶体验馆。北夷城如果将这些老艺人集中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制作相关的陶制旅游产品,这样既不会使这项传统工艺失传,又能增加旅游项目,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21-08-17

00:00:00:0任茂盛古法制陶6981601渐行渐远的传统工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