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白天总是感到疲倦,睡得多,经常还在上课时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妈妈总是以为她厌学,不想听课才会趴在桌子上睡觉。她说自己其实真的想听课,但控制不住想睡觉。
前几天,小敏在课堂上因为睡着,还被老师批评罚站。可就在罚站时,小敏居然歪靠在墙上睡着了。
“我知道每门课都很重要,每堂课都很想听,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听着听着就头脑昏沉,然后睡着了。”为了不让自己上课睡觉,小敏曾试过掐胳膊,希望用疼痛赶走瞌睡,但依然没用。
“我还试过抹很多风油精在太阳穴上,也不管用。”小敏无奈地说。
小敏的妈妈告诉医生,女儿“瞌睡病”发作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课堂上和傍晚做作业时:“玩的时候不打瞌睡,好像只要一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就会睡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敏的“瞌睡病”似乎越来越严重,总担心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很紧张,害怕。有时没有睡着也集中不了注意力听讲,感觉很无助,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不少。妈妈曾带小敏去医院检查,可脑电波、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
那么,小敏到底怎么了呢?
来到恩施州优抚医院后,医生为小敏做了相关的主观测试,进行嗜睡量表及多次小睡潜伏实验,发现给小敏带来困扰的是一种睡眠疾病,属于中枢性嗜睡性疾病,名叫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的3个主要临床表现为日间发作性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此外,可伴有肥胖、性早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嗅觉缺陷及心理障碍等。
发作性睡病如何治疗?
一、行为心理疗法
(一)规律性日间小睡:日间规律性安排小睡可以持续改善觉醒水平,并有助于减少兴奋性药物和抗抑郁剂的使用剂量。
(二)睡眠卫生措施可有效缓解日间嗜睡、增强药物对日间嗜睡的疗效以及减少伴随疾病。这些措施包括:(1)保持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2)避免睡眠剥夺;(3)戒酒、戒烟;(4)避免不当使用镇静剂;(5)避免过度食用富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6)避免过度进食高碳水化合物类食物。
(三)社会支持:日间嗜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猝倒发作是限制患者发挥正常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时期,临床症状对患者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十分严重。而通过社会支持,针对患者的学业、职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允许患者根据日间小睡时间安排学习与工作任务,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另外,发作性睡病患者发生交通和工业事故的危险性增加,应尽量避免从事高危性和高警觉性的工作。
(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和症状出现后的应对措施,了解不同药物对疾病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疾病预后,可减少由于过度担忧造成的额外心理负担,有助于增强患者信心,使其积极面对疾病。
二、药物治疗
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3方面: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抗抑郁剂改善猝倒症状以及镇静催眠药治疗夜间睡眠障碍。
(一)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
治疗日间嗜睡首选药物是莫达非尼,次选药物为哌甲酯缓释片,其他药物包括安非他明、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等。
(二)抗猝倒药物
目前推荐的抗猝倒药物主要为抗抑郁剂。三环类抗抑郁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通常不具有很强的促醒效应,而选择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则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抗抑郁剂亦能改善发作性睡病合并REM睡眠期行为障碍、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等症状。这些药物也可联合使用。
经过对小敏的系统评估后,医生针对性使用了睡眠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四周后,小敏白天的疲倦感明显下降,睡着的次数也明显减少,能保持日间完成一天的学习计划,心情也开朗了很多。
在这里,我想告诉每一位父母,当孩子出现一些睡眠、情绪的变化时,一定不要先入为主,把责任怪罪到孩子的主观意识上,这样可能加深孩子的情绪问题,可以和孩子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目前的困扰和真实感受,必要时和医生进行深入沟通,基于系统科学的评估后,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和孩子一起来战胜疾病。
作者介绍
曹宏波,恩施州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湖北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会员,湖北省儿童精神医学会会员,湖北省民康医学会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武汉大学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学习进修。擅长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焦虑障碍等疾病的诊疗。曾在《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海南医学院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7篇学术论文,长期参与州内武警部队、学校、司法干部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同时,参与相关州级科研项目的组织撰写。
2021-05-14
00:00:00:0□
曹宏波6092401老是打瞌睡,这到底怎么了?/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