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有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甚至还有人没听说过。其实,有不少名人饱受此病的折磨,比如著名画家梵高、毕加索,作曲家舒曼,诗人拜伦等。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一、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通俗一点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以及“情绪的跷跷板”,即双相障碍=“躁狂+抑郁”。
二、双相障碍有哪些表现?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心情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言语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睡眠减少、兴趣广泛、活动增多、整天忙碌、爱管闲事、做事虎头蛇尾、不计后果(如挥霍钱财、东西慷慨送人)、注重打扮、好交朋友、接近异性、行为轻浮,严重时自控能力下降、举止鲁莽、冲动毁物。身体方面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会因过度兴奋体力消耗引起失水、体重下降。
抑郁发作时则出现终日郁郁寡欢、兴趣减退、精力减退、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行动缓慢、身懒少动、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或整日卧床,不上班、不出门、不与人交往,严重时悲观绝望,度日如年,常诉说“活着没意思”,
严重者常有消极自杀观念或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身体方面表现为早醒、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身体任何部位疼痛或不适。
三、双相障碍有哪些特点?
(一)发病年龄低。多在25岁前发病,高峰15—20岁。
(二)发病率高。虽然各个地区的发病率不一致,目前认为发病率约为3.7%。
(三)复发率高。具有明显的复发性和终身患病的特点,
未经治疗的患者复发率可达90%。
(四)症状多样多变。抑郁症状、躁狂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复杂多变。
(五)共病率高。焦虑障碍、物质滥用、人格障碍共病,相互重叠,相互作用,增加了自杀率。
(六)死亡率高。自杀的危险性增加,高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约有1/3的患者曾尝试过自杀,最终有10—20%的患者死于自杀。
(七)误诊率高。大约69%的患者确诊前误诊为其他精神疾病,如单相抑郁、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人格障碍、注意缺陷障碍、品行障碍,其中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者占31%,临床上有50—70%的单相抑郁实为双相抑郁。
(八)致残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疾病。
(九)诊出率低。平均发作3次或经过4名精神科医生才能明确诊断,70%的双相障碍以抑郁为首发症状,而在重性抑郁发作中,约有30%实为双相障碍而未被诊断。
(十)治疗难度大。
(十一)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加重。
四、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有哪些线索?
(一)首次抑郁发作年龄低于25岁,抑郁发作频繁(一年超过4次)。
(二)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
(三)非典型抑郁症状、乏力、睡眠增加或日间睡眠过多、体重增加或进食增加。
(四)病前情感旺盛气质(明显外向、精力充沛、睡眠减少)、不稳定人格特征。
(五)心境易波动。
(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如有上述3个以上特征,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达70%以上。
五、双相障碍怎么治疗?
(一)综合治疗。精神药物、躯体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
(二)长期治疗。由于双相障碍的终生性、循环性和反复性特点,常呈慢性病程,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
2021-03-30
00:00:00:0州优抚医院
杨玲5623601“双相情感障碍日”说双相障碍/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