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技改催生新动力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十四五”开局之年,宣恩县高度重视企业技改工作,从政策落实、项目谋划、跟踪服务等环节入手,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敢于投资,敢于创新,以技改提高产值、提升竞争力、催生新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强化举措促技改

落实保障谋发展

今年以来,宣恩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把技改作为提升工业投入力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补短板、强弱项,积蓄发展后劲,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

为扎实做好技改工作,宣恩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的技改工作专班多次走进乡镇、工业园区和各企业调研摸底,做到对企业情况了然于心。积极引导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改、智能化改造,并通过盘活闲置土地、以租代买等手段,保障技改项目用地。同时,紧盯不同类别企业需求,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推动企业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

“他们都是围绕企业需求来谋划技改项目,让我们增强了发展有机茶的信心。”

湖北宣安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波说。

去年以来,宣恩县就以开展“领导干部走访服务企业”活动为契机,了解企业技改现状。今年,宣恩继续深化该项活动和服务管家“一企一策”跟踪服务活动,对35家规上企业“一对一”地配备服务专员,定期到企业指导技改工作。

“通过跟踪服务制度,筛选技术水平高、投资强度大、改造成效好、质量效益优的项目建立企业技改项目库,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宣恩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焦志刚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该局还分类建立企业技改问题台账和工作台账,实行企业技改问题销号制度。

与此同时,坚持把企业技改作为县域工业崛起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出台《宣恩县支持企业新一轮技改补贴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将补贴标准从设备投入额的10%调高到设备投入额的20%,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降低补贴门槛。

“今年为我们发放了技改补贴资金100万元,为公司加快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湖北兴龙工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江表示,政府的助力更加坚定了继续引进自动化加工化设备的决心。

以“真金白银”助推企业技术改造,坚定了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全县备案工业技改项目14个,其中3个已列入州级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将达到25个,技改投资达到2.5亿元。今年1至4月,全县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745万元,位列全州第一;在工业技改的带动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0.5%,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97.2%,位列全州第一。

技改改出新气象

研究生产抓营收

6月2日,在宣恩县贡易德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名工人在理条机上查看加工中的明优茶(高端茶),对形状、色泽等特征加以挑选和甄别。入夏以来,公司忙着调试新设备,尝试用夏茶制作质量合格的明优茶。

“以前我们不用夏茶加工明优茶,也不做大众茶加工,所以一到6月,公司就停止加工了。”该公司负责人肖福军说。因为以往用旧设备加工夏茶而成的明优茶色泽较差,味道苦涩,直到今年公司完成技改,他才有决心突破技术难点。

今年初,肖福军就决心大干一场,投资700多万元建起加工厂房,添置了加工设备。公司实行技改革新,加工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用这个光波杀青机杀青出的鲜叶色泽非常好,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本味。”肖福军十分满意新设备的效果。光波杀青机是公司今年投资的核心设备,虽然贵,但是一运行起来就能感到物有所值。

肖福军已经跟茶叶打了30多年交道,见证了茶叶加工从烧柴—烧煤—煤电混搭—纯电制茶的变化。“以往用煤做燃料时,加工出来的茶叶质量不稳定,现在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他说。技改让公司实现纯电制茶,购置的设备让肖福军有了更多想法。

夏茶的含水量与春茶不同,加工成明优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不少茶企只用夏茶加工大众茶,但肖福军决定用新设备将夏茶制作明优茶,保证市场供应。“目前,我们用夏茶加工的‘贡芽’已经达到质量标准,现在正摸索‘绿针’的制作。”肖福军说。从温度、转速、时间等因素着手控制变量,他逐步掌握了夏茶加工“秘诀”。

说起制茶工艺,肖福军这样总结:“以前是靠经验制茶,现在是靠科技制茶。”他将公司的制茶方式称为“模块化+半链装”加工工艺,巧妙运用设备,加强因素调控,加工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下一轮技改方向可能是增加原料分级设备,进一步保证质量。”他说。

得益于产品质量的稳定,该公司生产的明优茶获得了广泛好评,不少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客户选择回购。今年3至5月,公司的产值达1000多万元。“以前效益最好时产值能达到700多万元,今年好好利用剩下的几个月,向2000万元产值努力。”肖福军说。

良性循环抓技改

提升企业竞争力

芒种时节,走进宣恩工业园区椒园生态产业园,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业生产持续“升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后劲。

湖北茂源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生产建筑节能玻璃、钢化玻璃制品加工及销售的企业,于2018年8月签约入驻宣恩椒园生态产业园。公司于2019年10月投产,2020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未能“进规”成了公司总经理刘仁茂的遗憾。

然而,刘仁茂心里充满自信,在技改奖补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公司继续投资技改,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销量也在持续攀升。

今年1月,由宣恩县科经局申报的省级高质量发展技改补贴50万元到达公司账户,刘仁茂又拿出30万元,购买了全自动履条折弯机、自动上下片台等4台高新设备。

“用全自动履条折弯机折出的玻璃,视觉效果更好。”刘仁茂说。全自动设备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最大限度释放劳动力,提高产量,增加产值。

除此之外,新设备的运用还衍生出新的产品,包含中空玻璃、异形玻璃等。“中空玻璃隔热隔音效果好,异形玻璃家具市场用途广泛……”该公司销售经理夏江奎说,“今年,我们接到很多个性化订单,也就意味着我们正逐渐打通中高端市场。”

通过不断的技改投资,该公司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产量得到增加,产品实现了多元化,效益也在稳步提升。今年1至5月,该公司产值达1000万元,超过去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今年不用担心不能‘进规’了!”刘仁茂说。

目前,该公司的产品销售辐射州内各县市以及重庆、黔江等地。公司与多家家具加工企业达成定向合作协议。

“上半年完成技改的设备还有2台没到,下半年看产品加工情况,再来选择技改投资方向。”刘仁茂说。公司的目标就是通过循环技改,打造智能化加工厂,实现低中高端市场玻璃制品生产全覆盖。

2021-06-09

00:00:00:0杨长镁全媒体记者

杨长镁638350http://szb.enshi.cn/esrb/content/202106/09/content_63835.html1技改催生新动力/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