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变强,偏远山村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村民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
2015年以来,恩施州累计完成交通扶贫项目投资13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8万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和规模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达100%的目标任务。
2018年前,利川市谋道镇中坝村仅一条破烂不堪的村级公路,农资运不进来,山货运不出去,交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到底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人,确实能搞事。”“一当上村支书,就带领乡亲们修路、架电、通水、搞产业,忙得团团转。”春深时节,记者来到中坝村,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冉顺祥,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2018年11月,冉顺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修路成为他和“尖刀班”的头等大事。
山里人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加上冉顺祥思想工作做得仔细,听说要修路,村民都支持:“只要是修路,占田占土都不讲价钱。”村民邓福国的大半田土被占用,村里给他安排了护林员和水池管理员公益岗位,收入稳定,他每天忙得乐呵呵。
不到一年时间,该村硬化村组公路26公里,新修产业路1.3公里,到组硬化路达到100%,全村1300多人出行不再难。
恩施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蓄水能力较差,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吃水难”成为很多偏远村寨的“共性”。2015年以来,全州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总投资15.5亿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4490处、分散供水工程8407处,累计解决147.4万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恩施市太阳河乡茅湖淌村597户人家分布在海拔1100米的大山中,该村方圆30公里内,竟无一处稳定水源,许多年来,村民只能靠收集泉水、雨水为生。“每次烧开水,壶底都会积上厚厚一层泥垢,这种‘天落水’‘泥巴水’我喝了大半辈子。”在村民王斌记忆里,村民为争一口井每天头几瓢相对干净的水,吵架、打架是常有的事。“一日三餐为水愁,一盆清水贵如油”成了茅湖淌村的真实写照。
早在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郑家军带领村民在一处山洞里找到了水源,并兴建了一座水厂,缓解了部分村民的燃眉之急,但安全饮水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解决不了生活用水,何谈发展?为寻找优质稳定水源,郑家军和驻村“尖刀班”先后6次勘察,踏遍每个山头,终于在15公里外的宝塔岩村找到优质水源。
2019年,茅湖淌村新修3座水厂、13口小水窖,仅铺设的主管道就长达20余公里,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对于少数偏远乡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全州共投入资金138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1425个,累计搬迁7.28万户24.3万人。
“三十年前土坯房,年久失修不能住。深山峡谷偏远户,交通不便难致富。定点安置迁新居,人平两万来投入……”宣恩县沙道沟镇白水河村安置点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广播里播放着居民自编的快板书。
3月20日,宣恩县沙道沟镇白水河村易迁安置点,居住在此的张远忠种植的桃林开了花,村里又增添了几抹春色。“我原来住在白水河村六组半山上,路网不通,日常生活不方便,更莫说搞产业……”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张远忠直摇头。
自2018年搬迁后,张远忠干劲十足,在安置点周边承包土地发展白桃产业,骑着摩托车去田间打理桃树,家庭收入一年比以前增收两万多元。如今的偏远村寨,水通、路通、网通……一通百通,美丽乡村处处是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产业变壮,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力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建设是为脱贫致富打基础,产业发展是长效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发展好了,群众生活才有底气和奔头。
恩施州坚持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完善“121+X”产业扶贫模式,即每个贫困村明确1个主导产业、对接2个合作组织、联结1个龙头企业、带动若干贫困户。
“扑哧、扑哧……”3月8日,恩施市太阳河乡茅湖淌村秋谷坪组邹开富的院子里,工人在给大黄削皮。两年前种下的50亩大黄,今年挖出了第一批,4名雇来的工人正在初加工。“一亩地能挣好几千元。”邹开富扳着手指算今年的收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邹高度近视,鼻梁上的眼镜像啤酒瓶底一样厚,但他头脑精明。“大黄削皮、烘干后卖价更高,看起来麻烦一些,其实可以增加收入。”
邹开富原是特困户,老伴去年去世,女儿嫁到外地,他靠手艺活养活自己。从2018年开始,邹开富响应“尖刀班”号召,发展药材种植和生猪养殖。50亩大黄和20余头存栏生猪载满邹开富的致富梦,女儿和女婿回家帮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茅湖淌村还是一个养猪大村,存栏千头以上生猪的农户就有4户,存栏百头以上生猪的有二三十户。该村铁厂坝组南坡47岁村民吴远林,2019年从州城返乡创业,成立恩施市远林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有近10名村民股东。今年预计出栏仔猪1万头、肥猪5000头,预计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
有的偏远村寨自然条件差,土地石漠化严重,要在石头缝里凿开致富路,殊非易事,干部引领尤为重要。
来凤县大河镇双凼槽村山高路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全村几乎没有一块平整地,村民在岩缝中求生存,先后发展白术、黄连、烟叶等产业,终未形成气候。经驻村“尖刀班”反复考察,2014年起试种油茶。
“当时,老百姓确实不相信发展油茶有前景,我们挨家挨户跑,不分昼夜上门做工作。同时,也得益于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发展油茶每亩补贴1500元,极大地鼓励了老百姓。”时任村主任吴大孝说。
“我种了34亩油茶,自去年开始有收益,到丰产期后会越来越好!”双凼槽村七组村民杨兴富已76岁,仍然干劲十足。除种植油茶外,他还养了11头猪、17箱蜜蜂,每年收入5万多元。
通过一任接一任努力,截至2020年底,已发展油茶3000余亩,其中2553.8亩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村民补贴金额达383.07万元。
2018年3月,该村成立全县第一家村级集体经营公司——来凤县双凼槽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油茶等土特产品销售工作。如今,村集体收入从“空壳村”实现破零过万,每年达到10万元。
2019年,驻村“尖刀班”争取帮扶资金150万元建成油茶加工厂,解决了油茶加工、销售问题,带动全镇油茶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村里产业壮了,村民口袋富了,乡村振兴在一个个村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图景。
村庄变美,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恩施州找准旅游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结合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路径,创新“乡村旅游+扶贫”“特色民宿+扶贫”等扶贫模式,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旅游产业直接带动10余万人、间接带动40余万人吃上“旅游饭”,走出一条以全域旅游破解全域贫困的新路子。
从宣恩县椒园镇沿209国道前行3公里,便是黄坪村。路边,具有土家风情的农家乐大红灯笼高高挂,门前停满了车,生意火爆。盘山而上,一栋栋黛瓦白墙、土家风情小楼依山而建,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垃圾。
说起黄坪村的过去,村党支部书记姚元翔说:“中间一条槽,两面都是坡,大米吃不饱,玉米也不多。”昔日的黄坪村,全村675户2000多人,处处是泥巴路,村民靠种植玉米、土豆、红薯为生。
自2003年起,村民开始种黄金梨,村子因梨而富,因梨而美,一半村民有了小车,住进了小洋楼。
黄坪村目前已有18家农家乐、2家民宿,文创公司和花卉公司闻风而至,阿尼阿兹旅游区——一个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节庆活动、户外运动和生态度假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应运而生。如今,黄坪村每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
偏远村寨曾经是“穷”和“脏乱差”的代名词,如今成为城里人羡慕的“诗意栖居”地、康养休闲乐土。
建始县茅田乡雪岩顶村平均海拔1500米,山大人稀,以前水路网“三不通”,还经常停电,仅六组就有20多户人家搬离。
2015年10月起,长江航务管理局定点帮扶雪岩顶村。扶贫工作队看准当地资源优势,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振兴新模式。雪岩顶村逐渐以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和慢生活体验受到外来游客青睐。
2018年4月,村民刘辉军开办雪岩顶村首家农家乐。如今,雪岩顶村已有6家民宿、农家乐开门营业,并成立了农家乐协会。
两年前,年逾古稀的刘吉友回到家乡雪岩顶村,投资700多万元,创办福康康养生态山庄。4月芳菲满地,福康康养山庄外十几栋大大小小的木屋散落四周,周围林木环绕,格外隐世宁静。“‘五一’假期来临,已经有一些熟客电话预订房间。”刘吉友说。
田园花海,美丽乡村。
3月15日,伴随着大好春光,来凤县翔凤镇檀木湾村首批试种的10个品种、4万株郁金香花海迎来最佳观赏期,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感受迷人春色。
为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4月,该村在省工行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健带领下,集中发展油菜套种硒葵基地300亩,一季油菜花、一季葵花。随后几年,逐步建起游步道、桃园、柑橘园和郁金香园,将村庄装扮得美不胜收。
“全村3月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一些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党支部书记李霖娟说。春意日浓,生活日新。每逢周末,到该村赏花、休闲、吃农家饭的游人络绎不绝,乡村旅游扬帆起航。
“幸福生活党给予,勤劳致富报党恩。”在一些村居外墙上,村民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脱贫致富的欣喜和一腔感恩之情。春播春种正忙,村寨热闹起来,一畦畦田地里,一个个农人忙碌着,精心编织着一台村寨“变脸”大戏。
2021-04-29
00:00:00:0牟凡全媒体记者
牟凡
刘天嗣
曾宪宇
廖时雨5913901山乡“变”奏曲/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