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星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和同事最大的感受就是,青少年患者越来越多,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拒不完全统计,12-18岁的患者占据门诊量的1/3左右,这些孩子基本以情绪障碍为主,且有自残的现象。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反复的自残行为?
1.自残可以缓解难以承受的悲伤、焦虑或情感麻木。
2.自残为自己提供了一个管理无法容忍情绪或体验某种情绪的方法,也被用来应对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以及缓解压力。
3.自残可以让自己感受到自己身体和思维的掌控感、或通过自残表达清楚,转移注意力、表达自己的需求、惩罚自己等等。
4.实施自残行为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部分青少年认为自残可以“提供一种令人兴奋或刺激的感觉”,超过10%的青少年选择自残的理由是“我认为这很有趣”。
导致自伤的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
(一)家庭环境
1.家庭结构。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出现了很多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发生自伤行为明显增多。
2.成长环境。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长期被忽视、遭受暴力或虐待等,导致孩子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应对困难时,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3.其他。家庭经济情况差、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经历过亲属自杀或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二)社会因素
1.媒体影响。网络社交、电影、电视等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参与非自杀性自伤,越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及自伤念头。
2.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之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相互模仿,如与同伴关系不好、同伴中有自伤行为,青少年自伤的风险会增加。
3.双性恋、同性恋、跨性别恋爱和性别认同障碍等。因为不容易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同而更容易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4.青少年抑郁障碍、饮酒史、不良行为与自伤行为有显著关系。
内部因素
(一)遗传自杀念头与自我伤害与青春期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相关,如患有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显著相关。
(二)神经生物学内源性阿片肽失调可能参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病机制,是介导非自杀性自伤的神经递质之一。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反复的非自杀性自杀行为可以达到缓解焦虑、获得解脱感以及类似快感的体验,该人群对痛感的阈值较前普遍增加。其快感体验可能与脑内奖赏相关脑区激活有关。
(三)他们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及煽动。如若亲属、同学或者朋友等进行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发生相同行为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这可能也与亚文化因素有关。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往往同时出现,是未来自杀行为的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
(四)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部分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这可能与女性青少年情感较细腻,内心较为敏感相关。
伴随自伤行为出现的还有哪些表现呢?
焦虑、抑郁: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多数孩子存在抑郁或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有外部因素,如来自学校、同学、家庭的压力,也有一部分没来由的情绪变化,孩子表示没有什么事情,但就是高兴不起来。
厌学:很多家长来到门诊的主诉便是“孩子不去上学”询问孩子是否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多数家长表示没有发现,或是说“她从来也不说学校的事情”“回到家就关上门写作业,很少与我们交流”。
脾气暴躁:还有一些孩子表现为特别脾气暴躁,打骂家长。一些女孩子表现为无原因的长时间哭泣或是一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体验。
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危人群,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往往同时出现,抑郁症预示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的增加,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
为了避免悲剧重现,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关注情绪,尽早就医
家长尽量为孩子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对于孩子应该有系统的了解和关怀。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矛盾,培养正确的认知。
当孩子出现情绪及自伤问题,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前往精神心理门诊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缓解和治疗孩子的情绪问题。
在医院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虽然目前尚缺乏针对非自杀性自伤有效的具体药物及物理治疗,但必要时可以采取小剂量的药物控制焦虑、抑郁的发生。
心理治疗方面:青少年辩证行为疗法是目前唯一达到降低青少年自杀高风险治疗标准的治疗方法。
二、构筑良好的校园环境
儿童青少年在校读书的时间有时远远超出在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所以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是培育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条件的温床。
中小学校要配置心理咨询室,任课教师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通知父母,请专业人士介入进行干预,尽量在疾病初期解决问题。
三、良好的社会教育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是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目前心理疾病的多发性、现代社会的压力增加、负面生活事件给成人及儿童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程度,在出现情绪问题时要有寻求帮助的意愿,不要使“精神心理疾病”过分污名化,即便有了情绪问题也不要有病耻感,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消化不良情绪带给我们的痛苦,而不是效仿那些伤害自己的手段和过激的行为。
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包围,儿童青少年往往不能辨别什么是“正确信息”,以致于跟风很多错误的网络信息,出现很多不良后果,如在网上相约自伤、自杀。所以,社会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要给儿童青少年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树立良好的“三观”。应利用有利的互联网资源,积极宣传相关有益视频,以减少青少年的社会孤立感,给予社会支持、关爱与理解,正确处理消极情绪。
作者简介
朱美星,大学本科学历,精神科主治医生,中级心理治疗师,长期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曾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修学习,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科疾病的诊疗。
2021-10-09
00:00:00:0朱美星7522001青少年自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