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到大酒厂、从仅在本地销售到俏销全国10余个省市……这些离不开80后“掌舵人”姚彦生的努力与坚守。
资金困难、负债累累、渠道不通……回顾姚彦生的创业史,辉煌背后也是一部辛酸史和励志史。他始终坚定信念——用心酿好酒,让利川酒走出大山。
起步——
煮酒坊里端一年撮箕
“我要跟你学煮酒……”
2004年,姚彦生从学校回到家,向父亲提出这个想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姚彦生的父亲就做起酿酒行当,靠酿酒收入支撑起了整个家。因父亲诚信经营,加上酒好,位于城区草坪巷的“姚家酒厂”生意不错。
虽然美其名曰酒厂,其实只是小作坊,条件简陋至极。把作坊做大,把酒卖到山外,一直是父亲的心愿。帮父亲圆梦、把父亲的好手艺传承下去,是姚彦生学酿酒的初衷。
从此,酿酒坊里多了一个年轻人。
不过,姚彦生没有“少东家”的待遇。端撮箕、搬粮袋、运酒缸……脏活累活全轮到姚彦生身上。一到晚上,他就觉得浑身酸痛,且没拿一分钱工资。
在酿酒坊,姚彦生默默记下所有工序,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作坊里的大师傅请教。
一年时间,弹指而过,姚彦生渐渐熟悉了酿酒工艺,从“门外汉”成为“业务通”。
这时,姚彦生提出想负责送酒业务,便买了一辆摩托车。
当时交通不便,姚彦生骑着摩托车,风餐露宿,到处送酒上门。随着业务量的增加,2006年,姚彦生换了一辆面包车送酒。
2010年,“姚家酒厂”的白酒业务覆盖至利川市14个乡镇。
奋斗——
身处逆境绝不放弃
2011年1月4日这一天,姚彦生记得十分清楚。
那一天,他领取到“利川市腾龙野生刺梨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工商营业执照。
有了自己的品牌和企业,他的梦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20年,为提倡孝道,姚彦生以父亲的肖像为产品原型,生产出“姚酒罐·父亲的酒”等系列产品。
为将企业做大做强,姚彦生引入3位合作伙伴共同经营。但由于流动资金短缺、销售渠道狭窄等原因,2012年,企业举步维艰,负债达几百万元。
只能在逆境中激流而上,姚彦生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
“决不能让梦想破灭”,姚彦生决定一个人接手企业,重寻出路。
当时,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姚萍和瞿艳等人,主动申请不要工资,一心跟着他干事业。
2012年下半年,姚彦生接到湖北枝江一个客户的电话。他与这位客户素未谋面,客户曾来利川旅游尝过他的酒,提出想做代理商。
这是姚彦生的第一个外地代理客户。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亲自开车将1800瓶酒送到枝江。可其实,这笔业务,根本无钱可赚。
第二批、第三批……通过不懈努力,企业起死回生。
2015年,姚彦生将生产基地搬回老家南坪乡双水村。在政府的帮助下,进出基地的路由3米宽的机耕路,变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
有了多方助力,姚彦生放开手脚发展事业。
坚守——
把酒卖到10余省市
目前,姚彦生公司生产的酒已销售到北京、上海、广东和山西等10余个省市,全国代理商达30余家。
可是,他并不满足眼前的一切。
“做一番事业,必须处处有坚守与创新的工匠精神,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姚彦生说。
姚彦生清楚记得,小时候,父亲卖酒的容器总是足量,宁愿自己吃点亏,也要诚信待人。
父亲卖酒的容器被姚彦生珍藏了起来,他借此时刻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良心。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利川市旅游业逐渐热起来,许多“候鸟”前来避暑康养。双水村与苏马荡距离近,他从中看准商机。
姚彦生专门购买了一辆商务车,每天早晨从苏马荡将“候鸟”接到村里,免费提供农家乐餐饮和垂钓场所,晚上再将他们送回苏马荡。平日接到双水村的游客约50人,最高峰时100余人。
“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这是姚彦生的生意经,也是他接送“候鸟”的目的所在。通过现场品尝,许多人认可了他的酒,争相购买。
企业扭亏为盈、白酒俏销山外……姚彦生的梦还不止这些。
以腾龙酒业为中心,打造树上民宿、建30亩鱼塘、修水上乐园、走农旅融合路子、带动村民就业,在乡村振兴中,他不停谋划着。
2021-09-16
00:00:00:0张宝训全媒体记者
张宝训
通讯员
周峰
吕鑫7327401姚彦生:匠心传承酿好酒/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