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渡河素有“神农明珠”之称,是“泉口精神”发祥地。近年来,该镇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文化活镇”发展战略,5万多名沿渡河干群在“泉口精神”激励下拔穷根、战贫困、迎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贫车间生产忙
罗溪坝易迁安置小区是沿渡河镇规模最大的搬迁集中安置点,容纳了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户462户1581人。小区内绿草茵茵,柏油马路整洁通畅,24栋楼房整齐排列在罗溪河两岸,一楼为扶贫车间,2至5楼为易迁住房。
走进安置小区,扶贫车间机声隆隆,身着工作服的易迁户忙碌在生产线上。为让易迁户稳得住、有事做、逐步能致富,沿渡河镇引进湖北剑锋实业有限公司、巴东溢锦纺织有限公司、巴东县宏展眼镜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驻安置小区。这些工厂进驻,让易迁户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引进的企业,工人做的都是手工活儿,简单易学,经过三五天培训就可以上手挣钱。”沿渡河镇镇长贾旺刚介绍。扶贫车间对年龄和文化程度没有硬性要求,只要愿意就业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巴东县宏展眼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40多名工人忙着赶制订单,娴熟地操作着加工设备,焊接、拧紧……一副副精美的镜框“流下”生产线。
“楼上住房,楼下上班,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啊!”工人李雪霞高兴地说。
李雪霞一家原居住在天池村,夫妻俩一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全靠爷爷照顾。2015年,李雪霞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9年3月,李雪霞家在罗溪坝易迁安置小区分得一套125平方米的安置房。
如今,李雪霞在眼镜厂上班,一个月可以挣两三千元。在家门口上班,既可以照顾老人,还可以照看孩子。“真的很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李雪霞幸福满满地说。
湖北剑锋实业有限公司由两个加工车间和一个剪裁车间组成,主要加工生产医用手术服、口罩,技术要求不高,工人易学易做,老人、妇女都能操作。而且,工作时间也比较灵活,方便接送小孩、照顾老人。如今,已有160个易迁对象在这里就业。
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让贫困户能“搬”来幸福新生活,“迁”出美好新希望。沿渡河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企业,把扶贫工厂与易迁户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打造就业平台,6家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00多人,实现了易迁户增收和满足企业用工双赢。
田间地头产业旺
4月13日,巴东县沿渡河镇红砂村,雨后薄雾依山缥缈,美若画卷。登高俯瞰,千余亩茶园层层叠叠沿坡势延伸,满目滴翠。
红砂村有百年种茶历史。近年来,在一系列惠民政策支持和帮扶下,红砂村抓住发展机遇,村委会和驻村“尖刀班”牵头成立了巴东县红砂村生态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基地+农户”规模化管理模式,流转土地2000多亩,带动400户村民发展茶产业。目前,全村有1460亩茶园进入丰产期。
“我们村的茶产业能发展起来,全靠精准扶贫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支持,所以老百姓真的知足感恩。”红砂村党支部书记王高勇感慨地说。村里发展茶叶,免费提供苗木、开展技术培训,享受茶叶奖补政策。今年,专业合作社已兑付百姓鲜叶款110万元。
如何盘活、用好农村闲置土地?沿渡河镇探索出“政府+市场主体+银行+合作社+易迁户”“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引入市场主体流转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茶叶。在市场主体带动下,神泉、太平宝剑、土家国叶、南家垭、小神农架野茶等一批茶叶品牌源源不断走出大山。
红砂村的茶农易维祝家共有茶园12亩,茶园里,一垄垄茶树吐露新芽。易维祝和妻子每天早出晚归,在茶园忙活,从春茶开采到现在,一家已经收入1万多元。
自春茶开采以来,位于沿渡河镇西边淌村的恩施州巴东神农硒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天深夜灯火通明,制茶机械加速运转,工人们忙碌在生产线上,杀青、揉捻、干燥、色选、包装……生产秩序井然。
春茶的幽香飘满了生产车间,一批批“神农硒绿茶”新鲜出炉。
“是党的好政策,让企业发展更加有底气。”公司总经理朱自斌十分感激地说。
让荒山变成“金山”,稳住市场主体就是稳定百姓收入。沿渡河镇党委、政府用足各类优惠政策,争取“以奖代补”资金,为市场主体配套水池、厂房、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通过以工代赈、帮助市场主体管护基地等方式,保障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形成政府主导、公司主营、村级主抓、农民主业和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四主一转”发展格局。
在巴东县金石开种植专业合作社、巴东骄顶寨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带动下,柑橘、小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5年来,全镇组建的39个村级“尖刀班”、285名“尖刀班”成员日夜奋战在产业发展的田间地头,目的就是让产业扎根兴旺、百姓增收致富。
“有这么好的惠民政策,我们真的知足了,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石喊山村村民许仕年满怀感激地说。
至目前,全镇流转土地2.4万亩,土地流转和管护资金累计近千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年均增收达5000元。
旅游兴镇绿富美
神农溪,一条古老的河流,国家5A级景区,流经沿渡河镇堆子、溪口、茄子、官田、石板坪、高岩、孔堡、石喊山、罗坪、舒家槽等10个村。
溪流两岸山峦耸立,逶迤绵延。它以雄奇秀丽的山光水色、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古老质朴的纤夫文化,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被誉为“山和水的画廊,心与梦的天堂”和“世界纤夫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宜巴高速穿境而过,沿渡河镇抢抓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坚持以旅游产业为本,举全镇之力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贫效益。向青山绿水要生产力,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景区提档升级、特色民居改造、人文环境整治、旅游产品包装、农家乐蓬勃兴起……为百姓开辟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环境美的可持续发展富民之路。
“现在旅游做起来了,对我们开农家乐的拉动作用很大,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元。”沿渡河高佬庄农家乐老板蔡光梅高兴地说。她在高岩村开办农家乐10多年,前些年由于交通不便,游客都是乘船来、乘船去,这些年随着宜巴高速、双神线等基础设施改善,自驾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仅使农村美起来,而且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百姓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石板坪村位于神农溪延伸开发核心区域,两岸特色民居依山而建,形成了以旅游为主,集农家乐、新鲜水果、纤夫拉纤、奇石根雕于一体的产业链,全村95%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人均纯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
“在发展的道路上,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我们放在心上。在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希望。”石板坪村村民刘国庆饱含深情地说。
旅游富民强村。各具特色的民宿、饭店、农家乐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旅游业带动下,宜巴高速、双神线沿线农家乐达100多家,不仅促进了创业,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茶叶、柑橘、腊肉等土家特产贴上了旅游标签,为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镇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投身其中。大家亲眼看到了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热情更高,信心更强,干劲更足。我们要知党恩、感党恩,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锁定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力前行。”贾旺刚说。
2021-04-26
00:00:00:0黄华全媒体记者
黄华
通讯员
李才文
段勇5852201山水沿渡笑开颜/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