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县政协把“协商在一线”试点工作作为创新基层政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以“五个结合”“五个一线”“五个机制”为特色,铸就“院坝协商”品牌,在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间架起了“连心桥”。
打造“院坝协商”品牌
咸丰县是“干栏式建筑之乡”,各族群众聚居在土家苗寨,有着深厚的院落传统文化。县政协根据居民以院落依山傍水而居的特点,充分运用“协商在一线”工作平台,突出把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居民“院坝”作为开展民主协商活动的主会场和主阵地,通过“院坝协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协商活动,真正把基层民主协商延伸到大山里的各个村寨院落,达到推进基层民主、促进乡村治理、广泛凝聚共识的目的。
院坝协商一般不设主席台,不设发言席,不安排发言顺序,不拘泥于固定程序,参加人员在院坝、小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扯散白、讲政策、谈建议,话发展。
院坝协商的内容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着重选择党政部门顾不过来的“麻烦”事、人民群众身边的“琐碎”事、社会各界反映的“烦心”事、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梗”事。
茶叶是咸丰县最大的产业,全县茶叶面积近30万亩。精准扶贫期间,咸丰县一方面在壮大产业规模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在创新技术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县农技部门探索的茶叶产业“去夏增春”技术对于提升茶叶品质和产值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推广这一技术时却遇到了阻力。因为这一技术在春茶采完后,就要对茶树实施重度修剪,并舍去夏秋两季茶叶的产量,茶农很难接受。县政协就此多次多点开展院坝协商,请专家讲技术,让受益者谈收获,在院坝协商的助推下,全县“去夏增春”技术的推广面积达到60%,茶农既节省了劳力,产值也提高了三四倍。
2019年以来,咸丰县先后围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基层治理、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营商环境等20多个主题,通过院坝协商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600余条,形成专题调研视察报告和专题建议案32期,转化为社情民意48篇、提案43个,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被党委政府采纳并落实。“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建议”等23篇社情民意,先后由省州政协采用,分别报送全国政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
咸丰县政协通过“院坝协商”活动,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与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真情互动中搜集民意凝聚民心,在群山蜿蜒的居民院坝深入协商中解疑释惑形成共识,纵深推进“协商在一线”试点工作,《湖北政协工作简报》先后3次刊发推广咸丰经验和模式,《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记者到咸丰作专题采访报道,咸丰县政协多次在全国、全省、全州“协商在一线”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2020年9月,时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在政协工作简报上批示:“咸丰县政协积极开展‘协商在一线’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主协商,突出办事实效,贵在形成长效制度。”
丰富“院坝协商”内涵
5月12日,一场以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院坝协商”座谈会在清坪镇龙潭司村大坪寨院举行。参会政协委员与村民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终达成绿色产业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红+绿”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共识。
咸丰县以“五个结合”“五个一线”“五个机制”丰富“协商在一线”试点内容,赋予“院坝协商”独具特色的品牌内涵。
坚持“五个结合”,突出协商重点。与服务中心大局紧密结合,多做宣传政策、释疑解惑、搜集民情、凝聚民智共识的协商工作,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补台不拆台。与政协年度工作紧密结合,将试点工作融入完成政协年度工作任务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乡村、社区及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调研视察课题开展一线协商,认真履行政协职能。与“三大攻坚战”紧密结合,精心谋划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协商,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破解难题、扫清阻力、凝聚共识、贡献力量。与精准扶贫“三大工程”紧密结合,以落实“为民、爱心、带动”三大工程为切入点,组织230余名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结对帮扶贫困户1343户、贫困学生357名,带动专业合作社98个,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1200余件,帮助落实项目380个,协调落实资金900余万元,捐赠资金30多万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院子会、小组会、联片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讲文明、守法纪、重团结、爱卫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瞄准“五个一线”,创新协商方式。课题选择瞄准一线。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议政议到关键处、建言建在点子上。调研视察深入一线。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车间、学校等生产生活一线,“零距离”听取、原汁原味搜集基层群众声音和诉求,增强建言深度和实效。信息收集来自一线。紧扣民生热点难点,通过上门走访、院坝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问题积极反映提案和民意,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着力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协商活动下沉一线。有计划地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社区院落,与群众就近就地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在身边”。协商成果落在一线。建立一线协商成果转化、督办落实机制,县政协就协商达成的共识形成专题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审阅,批示后及时跟进督办落实,促使协商成果转化为部门行动,促进县委、县政府工作决策落地落实,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五大机制”,力求协商实效。建立责任推进机制。按照“实化、细化、量化、清单化”要求,对试点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分解,确保每个协商专题有具体方案、有分管领导主抓、有专委会牵头组织、有党政部门参与、有协商成果反映。建立协商衔接机制。遵循“一线出题目、政协搭平台、界别来协商”原则,将“协商在一线”平台与全会协商、常委会协商、对口协商、专题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和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等有效对接。建立督办考核机制。加强跟踪问效,力促协商成果真正落到实处;将“协商在一线”试点工作情况及成效纳入委员履职档案,作为年度履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评先评优重要依据。建立成效反应机制。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擦亮协商品牌,积极引导社会关注,弘扬正能量,画好同心圆。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对“协商在一线”形成的共识,及时通过专题协商报告、建议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报送县委、县政府,建立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协商成果批办交办、部门领办反馈制度,使协商成果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党政部门的实际行动。
夯实“院坝协商”载体
咸丰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建设协商在一线改革试点工作平台的通知》,在全县11个乡镇(区)、6个城镇社区和120个村及部分事业单位搭建工作平台,促进“院坝协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县政协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深入探索总结,以“在哪里协商、谁来协商、协商什么、如何协商、协商了怎么办”为突破口,努力在平台搭建、议题选择、参与主体、协商程序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实践创新,一体设计、同步推进。要求“协商在一线”平台建设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组织机构、有活动计划、有工作制度,并将组织网络图,活动流程图、工作职责制度制作上墙,使协商活动一目了然。
走进山寨院落、田间地头、城镇小区、机关大院、工厂车间,开展院坝协商、田间协商、车间协商,咸丰县还形成了政协主席、副主席、政协各专委主任,各乡镇(区)政协联络组组长每人每年组织一次院坝协商,指导一次“院坝协商”的“协商在一线”工作制度。每次确定协商主题后,组织者就要根据协商主题邀请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乡贤人士、村民居民代表参加院坝协商。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能够解决的,由参加协商的部门、单位负责人当场答复,承诺解决途径和办理时限。涉及政策方面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现场宣讲政策,解惑释疑。涉及跨区域、跨界别、带共性、影响大的议题,开展联合协商,织密协商网络,形成协商矩阵。
咸丰县政协切实担负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截至今年8月底,县政协共组织190余名政协委员和30余名政协机关干部,开展“院坝协商”等各类“协商在一线”活动150余场次,基层群众代表等各方面人士近3000人次参加了“院坝协商”活动,共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600余条,形成专题调研视察报告和专题建议案32期,转化为社情民意48篇、提案43个,许多意见建议由有关领导、乡镇、部门和单位现场回应解决。
院坝听民意,协商促发展。目前,咸丰县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基层协商格局。随着“院坝协商”成果转化跟踪落实机制的不断完善,“院坝协商”正在由“协商了多少次,协商了什么”向“协商出了什么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转变,协商“谋”发展真正变成了协商“促”发展。
2021-09-16
00:00:00:0李维君——咸丰县开展“协商在一线”试点侧记全媒体记者
李维君
彭信琼
通讯员
涂绍舜
任晓明7327101“院坝协商”促发展/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