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3600个,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2天以上。
近年来,利川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丰富森林康养资源,不断探索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20年12月,利川市成功上榜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
绿色铺底
筑牢生态防护墙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仲夏时节,利川市东城街道办白鹊山村刚从薄雾中醒来,满载游客的大巴车便开进村子。
“交通便利、气候凉爽、绿水青山、民风淳朴。”许多游客相中这里,成群结伴前来康养度假。白鹊山村,一跃成为“山马小镇”“旅游名村”。
和白鹊山村一样,绿色森林生态资源也让利川市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管护森林资源,厚植生态家底。“十三五”期间,利川市累计植树造林43.63万亩,封山育林15.19万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级森林城市,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被授予“中国凉爽之城”称号。
利川市在保护森林资源建设成果基础上,以古树为依托,在守护和利用“绿色文物”上做文章,全市7024株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卡,一树一档,分树落实管护责任人,打造古树旅游线路和康养景点。
目前,利川市森林面积472.7万亩,森林覆盖率68.40%,林木蓄积量2482.19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187.93万亩。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与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利川市有“武陵药谷”美誉,有药用植物资源202科,881属,2258种,各类药企80余家,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8家。
健康和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业发展。利川市全面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成功创建“湖北省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县市”,为森林康养奠定了坚实的药养、医养基础。
金色渲染
守好青山聚宝盆
苏马荡,原是谋道镇药材村一个小地方,因凉而火,如今成了省级旅游度假区、避暑康养小镇,旅游旺季旅居1个月以上的游客最高达30万人。
近年来,苏马荡区域水电气和医院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游步道和景观依山而建、穿林而筑。夏天高山小镇避暑康养,冬天齐岳山欣赏雪景,苏马荡成为越来越多“候鸟”康养的首选之地。
毛坝镇联心村地处青山绿水间,清晨能看到美如仙境的云山雾海,与袅袅炊烟相映成景。村民看准商机,将特色民居改造成民宿,外地游客纷纷前来赏景、避暑。只有200多户农户的联心村,已有20多家民宿,2020年为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苏马荡和联心村的发展,是利川市旅游业发展的缩影。利川市依托凉爽资源和生态条件,聚焦重庆、武汉避暑纳凉需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腾龙洞也成5A景区大家庭一员,旅游资源禀赋进一步彰显。
目前,利川市在各森林生态景区和周边乡镇村寨布局1500多家经营户、1.2万间客房,民宿产业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利川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让绿水青山既有“含绿量”,又有“含金量”。
如今,利川市正在实现现代林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领域和产业之间深度融合,推动“康养利川”发展。
红色勾线
建设康养大格局
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林业生态建设和健康服务新业态,在全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利川市“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今年是利川市森林康养建设的基础之年。该市林业系统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大产业,继续发扬利川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自觉在拓宽林业转型发展路径,创新驱动康养产业上做文章,持续增进利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重点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富硒森林食品等产业急缺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与湖北民族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柔性引才,选拔培养一批实用人才以及“土专家”“林园通”。
做大做强全市林业产业,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按照“十四五”规划,高标准打造100万亩特色林业基地,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建立一批林业生物经济产业园等,实现林业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创新打造一批森林康养特色基地和小镇。持续打造佛宝山、甘溪山、齐岳山和星斗山四大特色森林康养基地;指导谋道镇、团堡镇、南坪乡三个乡镇转型升级森林康养,着力打造“三乡康养新区”,使之成为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样板。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要求,推进小城镇森林康养特色化发展。
风景这边独好。放眼利川,这座山水之城,正用森林康养之笔,绘就色彩斑斓的诗与远方。
2021-06-22
00:00:00:0张宝训——利川打造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纪实全媒体记者
张宝训
秦卫飞
通讯员
蒋
姮6453601“康养之笔”绘就诗与远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