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镇
通讯员
张盛勇
在恩施市历史前行的时间轴上,会重彩镌刻出一个五年的绚烂章节和若干个闪耀节点。
决胜贫困,千年梦想,一朝圆梦,打上历史烙印!
中共恩施市第九届委员会在脱贫攻坚路上接力冲刺,一路披荆斩棘,攻坚拔寨。在不平凡的岁月里,市级领导靠前指挥,精准决策;驻村“尖刀班”尽锐出战,抓铁有痕;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真帮实扶;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市上下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战贫斗穷,敢啃“硬骨头”,高成色、高质量脱贫,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根基。
岁月荏苒,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广袤硒都发生翻天覆地变迁,人民生产生活大幅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亮剑贫困
战而胜之
恩施市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历次贫困县调整中均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2014年,全市共有贫困村145个、贫困户55054户17568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6.08%。那个时候,贫穷落后是恩施市的代名词,“治穷病、拔穷根”摘掉贫困的帽子是全市人民最大的心愿。
2020年4月,省人民政府同意恩施市退出贫困县,恩施市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10月,最后留存的753户1620人通过脱贫验收,标志着恩施市消除了绝对贫困。
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中共恩施市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龙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恩施市以压实“六方责任”为抓手,构建了脱贫攻坚“六大体系”。市委、市政府每月至少专题研究1次扶贫工作,市委书记、市长每月至少5个工作日抓扶贫工作,并带头遍访贫困村,带动其他市领导、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办事处)党政主职、村(社区)书记到村到户。抽调2638名市、乡最精锐力量,下沉到村,组建193个驻村扶贫“尖刀班”,在乡镇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的领导下,实施扶贫项目,引导产业发展,全市11510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结对帮扶,走的是亲戚,谈的是感情!恩施市委宣传部干部贺源茂,任屯堡乡鸦丘坪村第一书记,从被选派的那一天起,他就把鸦丘坪村当家乡,把贫困群众当家人。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把群众的要求记在心头,真正融入群众中间,走进群众心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待人真诚和蔼,还被村民称为“好脾气书记”。
恩施市委、市政府班子带领全市上下,在决战贫困的时代考卷上,书写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圆满答案。
实抓实干
贫困破局
新塘乡河溪村贫困户钟兴桥,一家五口居住在河溪村竹坪组,山大人稀、交通闭塞,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是他最大的心愿。2016年,钟兴桥一家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双河集镇易迁安置点,交通条件、居住条件改善后,他便踏上了创业路。他先到河南找到一家楸树种植经销公司,争取到项目资金后,便在河溪村、木栗园村投资种植楸树,通过努力,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吸纳周边群众就业,带动30余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路。
恩施市投入2.454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19768户,其中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对象”16300户,一般农户3468户,对55054户贫困户开展了住房安全排查认定,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落实“建房不举债、面积不超标、建新必拆旧”政策,完成6242户18393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178个、安置贫困户2832户8410人,按照“五靠近”原则安置贫困户3410户9983人。
为解决红土乡天落水村吃水困难问题,驻村干部绝壁引水,为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夯实根基在保障“吃饭、穿衣”等基本民生基础上,恩施市把安全饮水作为重中之重,累计投入资金5.66亿元,完成各类饮水工程2907处,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实现全覆盖,彻底解决了全市21.7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难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8万人。
2019年1月21日,三岔镇茴坝村龙王淌小组公路竣工现场,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进行庆祝,鼓乐喧天。恩施市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建设各类公路4697.52公里,实施项目1856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或水泥路、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行政村“村村通”客车通车率100%、保持率100%。
思想破冰
激流勇进
恩施花枝山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刘小英,采取吸纳就业、产品回购、股权分红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增收。在她的带动下,花枝山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村,蝶变成绿水青山、茶园飘香、文明富裕的美丽新村,全村1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全市像刘小英这样的企业家还有很多,恩施市通过开展“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引导509家企业结对帮扶145个贫困村。
恩施市投入财政资金5.6694亿元,全市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29.5万亩,带动贫困户54234户、带动率97.8%;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2766家,较2015年增长145.9%,链接贫困户45245户、链接率82%,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有“一长两短”产业项目(一个长效产业、两个“短平快”产业)。
贫困户向成桂通过结对帮扶,实现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向成桂是崔家坝镇斑竹园村人,早年家境贫寒。2014年,她参加了由市人社局组织的创业技能培训后,深受启发,并创建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如今,不仅自己摆脱贫困,还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67人,其中,10多名员工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同时,她还积极与杭州58家家政服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向杭州输送家政员工2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80余人。
为了把贫困户的“志”扶起来,恩施市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引领行动,坚持“一统三治”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组建村道德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开展“五佳五好”评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厚植了感恩文化,激发了内生动力。
不忘初心,久久为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恩施市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极高的历史答卷,正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全面小康稳步前行。
2021-10-23
00:00:00:0邹明镇——中共恩施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脱贫攻坚综述7646301决胜贫困
筑梦小康/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