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
……
5月,行走在全州八县市的偏远村寨,村民发自肺腑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好日子在哪里?在丰盛的餐桌上,在亮堂的居室中,在鼓起的腰包里,更在脱贫群众绽放的笑脸上。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山美了,水美了,人心也美了。从村民眼中看到了自豪、感恩、大爱和希望……
笑容写在脸上,搬出去的村民回来了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到雪岩顶去!”一句吓唬小孩的话,却是雪岩顶村民心中的一道伤疤。
雪岩顶位于建始县茅田乡,地处武陵山与大巴山交界处,平均海拔1500米。
山大人稀,土壤贫瘠。过去闭塞、贫穷落后的雪岩顶,人们望而生畏,只想逃离。
本世纪初,雪岩顶村六组的20几户人家先后搬走10余户。刘辉军家便是其中一户。
2003年,刘辉军举家迁到茅田集镇附近,安顿好家人,他便一直在外务工。虽然有一门厨师手艺,在外也只能勉强糊口。
2015年11月,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扶贫工作队进驻雪岩顶村。工作队确定了基建先行、发展产业的帮扶方案。
次年10月,轰隆隆的挖掘机声打破村庄的寂静,“扶贫大道”开工建设。随后,全村道路升级改造完成,8个村民小组连入户路都通上了水泥路,主干道上漂亮的路灯,照亮了村民的致富梦想。
2017年,刘辉军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与工作队促膝长谈后,当即决定搬回雪岩顶。
2018年,刘辉军在工作队帮助下,盖起新房子。雪岩顶风光秀丽、夏季凉爽,颇有经济头脑的刘辉军,利用自己的厨艺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开业那天好热闹,工作队、附近村民、外地游客都来了,可把我忙坏了!”刘辉军笑呵呵地说,“村里的人做梦都没想到,以前别人不愿来的雪岩顶,现在成了乡村旅游地。”
2019年,刘辉军仅农家乐一项就收入10多万元。在刘辉军带动下,村里办起了1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六组除卖掉房子的几户外,其余农户全部搬回了村里。
离开雪岩顶几十年的民营企业家刘吉友,回乡看到了一个“与大千世界拥抱、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村庄后,非常激动。他随即投资800万元,在雪岩顶建成1个旅游接待中心、10余个小木屋民宿、20公里自行车骑行环道。
今年3月8日,工作队在“百年老屋”举办了一场“精准扶贫话变化”抖音短视频大赛。村民纷纷拿起手机记录村里的变化,通过短视频展现美丽蜕变后的雪岩顶。
雪岩顶村民的回归,只是全州各地精准脱贫成效的缩影。年轻人回来了,党员回来了,能人回来了,外地媳妇也愿意嫁进来了。
真情溢于言表,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不是亲戚,我高攀不上!”一句极度生分的话,曾让甘娜手足无措。
甘娜是州纪委监委工作人员,也是来凤县百福司镇兴安村帮扶干部。她无法忘记第一次和同事到村里登门“认亲”时,帮扶对象田洪寿大爷的神情。
兴安村地处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市交界处,少数民族聚居,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边界之地并无区位优势,群山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度阻碍了兴安村的发展。
过去的贫穷落后,让村民思想保守。看到帮扶干部,大家心里直犯嘀咕:“我们几十年没解决的问题,你们几个外人能解决?”
村民的不信任、不配合、不支持,并没有让驻村工作队退缩。上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帮扶干部多次入户走访,一遍又一遍宣传扶贫政策,不厌其烦。
渐渐地,村民冷漠的眼神有了光亮,封闭的心被打开。田洪寿也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养了鸡、鸭,摘掉“穷帽”后过上了乐滋滋的小日子。
今年春节,甘娜又去村里看望田洪寿。临走时,甘娜被田大爷“捉住”不让走。他拿出200元钱和一大块腊肉,一定要塞给甘娜。
“应该是我们帮您,您怎么倒给我们钱?这钱我不能收!”甘娜的推辞并没有让大爷放弃,两人“推搡”起来。忽然,田大爷提高了嗓门儿:“以前我穷得叮当响,现在有你们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生活越来越好。你们一直把我当亲人,我也把你当自己的孙娃儿,今天必须收下这个钱!”
盛情难却,甘娜趁田大爷不注意撒手跑远。回望,田大爷站在屋门前还一直挥着手。
其实,不止田大爷,各村乡亲们都早已把扶贫工作队队员当成了亲人。
在来凤县翔凤镇檀木湾村,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父亲尤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
2017年,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驻檀木湾村工作队将尤某送到州优抚医院治疗。住院期间,驻村工作队还常常到医院看望他。
同年11月,尤某病情好转,驻村工作队去看望他时,他突然跪下哭着说:“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有了你们,我们的生活才看到了希望!”
经过持续治疗,尤某基本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了。治疗期间,驻村工作队派人照顾尤某无法独立生活的儿子,给他儿子买了专用轮椅。过年之前,还帮他们布置了房间,买了生活用品,让父子俩在安置房里安心过年。现在,尤某的儿子经常坐着轮椅到县城摆摊,父子俩的生活越来越好。
尤某的儿子花两天时间艰难写下感谢的话,送给驻村工作队:“谷底仰望山顶人,山上放下救民绳。苦难只见人情暖,万分恩情永记心……”
走遍村村寨寨,常念知恩感恩。从最初不信任,到现在把存折和密码交给扶贫干部帮忙取钱;从最初不配合,到现在积极主动参与村里大小事情;从最初不支持,到现在联名请愿留下扶贫干部……村民变了,他们常常念叨:“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现在日子这么好,就要想想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眼里有光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走,打牌去!”这句吆喝曾经是杨秀平业余生活的开始。
杨秀平是宣恩县沙道沟镇白水河村村民。大山绵延,白水河村14个村民小组稀疏散落在山梁的褶皱里,坑洼的泥巴路和破败的房子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贫瘠。
“太穷了,饭都吃不饱,哪个还有心思唱歌跳舞哟。”杨秀平说,劳作一天后,村民的娱乐活动就是聚在一起打牌,有的甚至发展为赌博,钱不挣了,家也散了,邻里之间还经常打架扯皮。
扶贫先扶志。宣恩县政府办驻村工作队到来后,一手抓生态产业发展,打造绿色家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工作队把宣恩县文体局的舞蹈队员请进村,广场上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驻村工作队队长陆祥忠一见有村民过来,就往队伍里拉。两天下来,杨秀平、高群梅等平时比较活跃的村民加入广场舞队伍。现在,一到傍晚,等广场上的音乐响起,成了村民劳作一天后最期盼的事。
看着妇女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男人们也坐不住了。村民王海邦曾经舞过龙,他把放置多年的行头拿了出来;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在网上买了萨克斯,在家学吹起来……
村民追求文化生活的激情,连工作队也没想到。陆祥忠找到领头的高群梅商量组织乐队,没想到一拍即合。不到半个月,村里成立了两支表演队,一支表演军鼓乐,一支舞龙。
村子里热闹起来了,村民平时在广场排练,接到活了就外出表演。到年底一算账,两支表演队,人均挣了5000元。
“走,练舞去!”如今,杨秀平吆喝的内容变了,村里打牌扯皮的人少了,唱歌跳舞的人多了。
乡村之美,美在人居环境,贵在民风淳朴。在鹤峰县邬阳乡三园村,63岁的陈光明是村里的义务清洁员,也是一名脱贫户。几年前,他还住在不通公路的半山腰。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把家搬到了山下,盖起了新房,平时拾捡垃圾换点钱,还种了几亩药材和果树,收成不错。
村里基础设施完善后,驻村工作队开始整治环境卫生,设置垃圾桶、垃圾集中堆放区。可谁来负责垃圾清运呢?就在工作队发愁时,平时少言寡语的陈光明主动找到村干部,腼腆地说:“我以前就是捡垃圾的,现在日子好过了,清理垃圾的事就交给我吧。”
自此,每周他都会把全村的垃圾装到转运车上;平时,他还会在村里转一转,把河道、路边的垃圾捡一捡,遇到乱扔垃圾的现象,他便上前阻止。
好事有人夸,坏事有人管。如今,全州2300多个行政村全面修订村规民约,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广泛开展“最美”评选,移风易俗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此外,各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志愿服务极具特色、善行义举蔚然成风……村民们感慨:“日子苦,心里就不痛快。日子甜,精神有了寄托,哪个还去斤斤计较、扯皮拉筋哟!”
脚步留声,迈向幸福新生活
“七弯八拐一面坡,背粮抬猪滚下河。”这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长冲村恶劣的地理环境。
长冲村位于巴东县最边远的老区乡镇——金果坪乡,从河谷到山顶海拔高差达1000多米,曾经是该乡经济最落后的贫困村。
“老伴儿,加把劲,我们争取今天挣到500块!”3月9日,茶园里,67岁的覃道翠双手飞舞。“前天新茶开市,我们一天采的茶叶就卖了445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过去,覃道翠以种包谷为主,一遇大风,收成就不好。老伴儿又有残疾,看着日复一日的糟心日子,两位老人总是愁眉苦脸。
2016年,巴东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进驻长冲村,结合村情号召村民发展茶叶产业。
“我们什么都不懂,还是算了!”工作队第一次找到覃道翠时,她拒绝了,穷怕了,输不起。
驻村工作队没有放弃,耐心帮她细算发展茶叶的劳力账、经济账。看到驻村工作队把从浙江引进的优良茶苗免费送到地里,帮忙栽种,两位老人被打动了,决定拿出3.5亩地种茶。
如今,茶园进入丰采期,收入可观。同村的种养大户胡晓波还为她家送来了母猪和饲料。“去年母猪下一窝猪崽,卖了2万多元钱。”覃道翠掰着指头算收入账,一脸幸福。
生活变了样,越干越起劲!“刘书记,您能教我电脑操作吗?”这个主动要求学习新技能的小伙子叫杨大耿,是鹤峰县邬阳乡三园村的致富带头人。
2017年,在鹤峰县委组织部驻三园村工作队长刘迪航动员下,一直在外务工的杨大耿夫妇回乡办起酒厂,开发洞藏酒。
获悉杨大耿想学电脑的需求,刘迪航在村里开办学习班,驻村干部担任辅导老师,帮助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学习电脑知识。
在刘迪航指导下,杨大耿学会了网络直播、视频剪辑等手机、电脑操作技能,他的洞藏酒在网上销售火爆。杨大耿还被发展成入党积极分子、村后备干部。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希望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现在国家政策好,靠勤劳和智慧,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杨大耿信心满满。
“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在这场改变命运的斗争中,全州广大干部群众不向困难低头,唤起“我能行”的意识,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幸福新生活。
2021-05-11
00:00:00:0杜瑞芳全媒体记者
杜瑞芳
彭绪艳
见习记者
张正宇6029001恩施偏远乡村的精神强音/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