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训
通讯员
谭卓瑶
苟芙蓉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恢弘大气的教育城拔地而起、轻触屏幕就能对接国内专家、首座全日制大学紧张筹建、东西部扶贫协作为教育注入活力……
回顾“十三五”,利川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统筹规划部署,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措并举向教育强市的目标铿锵迈进。
布大棋
构建均衡新格局
钟灵山下,书声琅琅。
利川一中、思源实验学校、清江外国语学校集聚在利川市教育城。
2020年9月,利川一中整体搬进教育城。教学楼、绿茵场、体育馆、艺术楼、图文信息中心……漂亮大气,错落有致,一个极富现代化气息的校园展现在眼前。
“现在的孩子好幸福。”宿管阿姨感叹,学校宿舍6人间,配有2个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
良好的硬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据介绍,学校条件改善后,可同时容纳6000名学生,让更多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利川一中的老校区,如今是利川市胜利高中校区。胜利高中由利川市三中和四中合并而成,实现农村进城的华丽蜕变。搬迁合并的背后,透射出更加优化的全市高中教育布局。
“以前高考,学生得提前坐车进城熟悉考场。现在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校园里沉着应考。”胜利高中校长方绍明介绍。
在均衡发展春风下,乡村学生更是受益者。
齐岳山下,南坪乡干堰小学风景怡人。学生从狭小昏暗的土房子搬出,来到窗明几净的新教学楼学习。不仅如此,学校还修建园丁房,再也不用担心留不住老师。
“不仅告别来回奔波之苦,还没有租房的经济压力,老师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教学上。”教师余慧坦言。
教育事关民生。“十三五”期间,利川市教育迎来长足发展,全市累计投入18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近74万平方米。全市教育布局更加合理,校点从437个优化到284个,基本实现了公办幼儿园乡镇全覆盖,有利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截至目前,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学校大班额、就餐难、如厕难、教师住房短缺、学生活动场所条件差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搭快车
建设教育信息化
1月16日上午,利川思源实验学校907班,一场随堂测验课正在举行。
英语老师李瑶划拉手中平板电脑,墙上白板立马出现几道题目。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对着屏幕勾选作答。通过平板电脑,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做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
这只是“智慧课堂”的一个场景。目前,智慧课堂已覆盖学校65个教学班,4000多名师生可共享信息化带来的福利。
“既有教无类,又私人定制。”李瑶是“智慧课堂”的负责人。据介绍,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了解到每个孩子具体的学习状况,再也不用大众化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智慧课堂”可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在利川市第二实验小学,每周二、周四是“双师课堂”的时间。屏幕两端连接着二实小和忠路镇边远小学。一名老师在演播室授课,一名老师在教室蹲守,师生隔着屏幕可以随时沟通交流。
“双师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手段,让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流向乡村学校。不仅如此,每周三,二实小的老师还可以通过屏幕,与远在北京的教育名师开展教研和学习。
地处山区利川,如何与大山外共享教育资源?搭乘信息化快车是不二之选。
“十三五”期间,利川市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抓手,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应用,为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学校推迟开学。开学后,全市教育系统严格疫情防控常态化,引进智能测温系统。
城区岩洞寺小学是首批安装智能测温系统的学校,学生进校只需“刷脸”就能测量体温,并及时上传学生信息。学校总务主任张立亚介绍,系统运用后,测温既迅速又精准,还能自动化统计信息,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据悉,利川市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了100兆光纤进班,为教育信息化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为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2016年以来,教学设施设备及教育信息化共投入资金8083.16万元,升级和新建“云”计算机教室160间、班班通设备1174套、新建录播室14间。
厚底盘
营造公平大环境
高远航是南坪小学六年级学生,品学兼优。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高远航和弟弟跟奶奶一起生活,每年只能跟父母团聚一次。
考虑到高远航是留守儿童,学校按照相关政策,每学期为其发放500元的生活资助。
班主任王碧珍十分关注高远航,经常开展家访和谈话,掌握高远航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还通过微信、电话等手段,与高远航的父母保持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南坪小学校长刘纯芝介绍,为了让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学校通过家长会、学生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村里“尖刀班”联系核实,登门了解学生家庭具体情况,经过公示后,再将资助发放到了229名学生手中。
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亦是如此。“十三五”期间,利川市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覆盖利川辖区内就读的贫困学生(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救助、孤儿、烈士子女及其他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因疫情影响,导致入学困难的学生,更是“应助尽助,不落一人”。2016年至2020年,全市共计资助学生46.62万人次2.98亿元。
为了解决利川市西南片区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全市充分发挥教育扶贫作用,对学生实施交通费补助。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利川市切实抓好队伍建设,通过新招聘教师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乡镇、边远教学点的需要,通过抓师德教育、抓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充分保证教师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展望“十四五”,利川市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全面发展,建成鄂渝边区现代化教育强市。
2021-02-04
00:00:00:0张宝训——利川市“十三五”教育发展综述5189201“奋进之笔”书写“得意之作”/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