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牛洞坪满目金黄香百里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通讯员

李大申

范建生

醉人的三月,春光春风春雨,还有牛洞坪人的勤劳,孕育了牛洞坪的艳丽与芳香。全村满园盛开的油菜花,一片金黄,迎风摇曳,波浪起伏,竞相比美,一幅生动的闹春图呈现在眼前。

偶然遇见

原本对牛洞坪没有任何印象,在记忆和灵魂深处,怎么也找不出这样三个字。但缘于偶然的巧合,促成了我一睹牛洞坪芳容的机遇。

去年清明节前夕,去巴东闲游,行至途中,我得知,在武汉工作的外侄和他的妻子,已经回到巴东老家了,说是机会难得,一定要抽出时间,改变行程,带我们在巴东转一转,看一看,感受一下外侄媳妇家乡的美景。真心相邀,不好拒绝。

按照预约的地点,我们会合于巴东长江边。微微的江风,暖暖的太阳,浓浓的亲情,伴随我们漫步,边走边叙,别有一番情趣。

夕阳西下,在外侄媳妇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准备去她三哥三嫂家,他们已特备家宴。

晚宴很丰盛,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烹炸煎炒,色香味浓,外加醇香的美酒,一桌子菜肴,发自肺腑的热情,不难看出这位从牛洞坪走出来的三嫂子的确精明能干、热情贤惠。

酒过三巡,宾主间的话渐渐多了起来,陌生、拘谨、客套,随即变得随和融洽,酒在杯中,话在酒里,我们从开始的寡言少语,到无话不说,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

尤其是名叫彭梅林,网名叫梅姐的三嫂子,那风风火火却又不失细致的性格让气氛更活跃了。她热情大方,无拘无束,碰杯见底的豪爽,触动了我们同行的朋友。于是,开玩笑说,她这个网名应该再加上野性两个字,叫野性梅姐,三嫂子当即拿起手机,打开网络,欣然照办。

梅姐打开话匣子,说得更多的是牛洞坪,这是她的老家,养育她的故土。乡情母爱,儿时的童真与顽皮,让她动心动情,牵肠挂肚。她说,县里在这里搞了一个菜花节,人声鼎沸,载歌起舞,可热闹啦。中央电视台《长江两岸是我家》栏目组还在牛洞坪拍了专题片,详实地介绍了牛洞坪的土瓦屋,牛洞坪地道的菜籽油,牛洞坪的大米,牛洞坪革命活动遗址,牛洞坪的古老传说……

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让我和朋友们动了心,想去牛洞坪看一看。

当梅姐听说我们可能要把她的家乡变成文字时,她急忙丢下手上的事,找老人们为我们讲解牛洞坪的故事。

驻颜相守

次日,起了一个大早,晨雾还未散去,旭日刚刚露出一点点笑脸,外侄夫妻二人驾着车,在梅姐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巴东长江大桥,向东瀼口牛洞坪方向驶去。

挂在山坡上的蛇形公路,蜿蜒曲折,透过车窗,鸟瞰长江,犹如一条飘逸的深绿色玉带,看不到尽头,巴东县城也突然变得小巧而精致。

爬坡翻梁,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便进入一直心心念念的村落——牛洞坪。

放眼望去,阳光从山那边透过淡淡的薄雾斜扫过来,普照原野、田园、农家,全村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金灿灿,亮闪闪,花吐芬芳,草吐清香,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古朴的村落成流线型展开,层层梯田,如天境分割,形似月牙,鳞次栉比,连山带岭,连绵不断。镶嵌在花海中的农家小院和错落有致的灌木、乔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还有溪水、清泉、塘堰,远山含黛,流水含情,风儿吹,鸟儿唱,柳条舞,花儿放,交织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山野田园画。

走进农家,由土、木、瓦构成的土瓦房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据介绍,全村有500多栋这样的土瓦房,这些房子冬暖夏凉,透气隔音,简便经济。眼前的土瓦房群落,原始古朴,成片成块,在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时代,并不多见,也许这就是一道没有消失的风景。

室内沙发、电视、音响、洗衣机、无线网络应有尽有,还有黄灿灿的腊肉,古朴与现代完美融合。

香喷喷的腊肉,正好撩起我们的食欲,我们找到一处农家,主人家为我们每人煮一碗泡菜腊肉面,外加两个土鸡蛋。也许是食物原汁原味,也许是饥饿的缘故,连汤带面,来不及细嚼慢咽,我们吃得精光。

牛洞坪的人,除了保留着土瓦房之外,在生产方面也保留着祖传的耕种方式,用牛耕田。春种秋收,冬种油菜,夏栽秧,原生态的菜籽油,原生态的优质大米,得益于这里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水、十足的阳光,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耕种方式。所产菜油和大米,清香可口,回味悠长,宜人身心。

据说,这里的大米还被誉为中国的“泰国米”。

这倒使我想起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用除草剂除草,用农药杀虫,久而久之,草是除了,虫是灭了,但土地受伤了,植物和昆虫的多样性被破坏了,所种出来的食物也变得寡淡无味。

古老而传统的牛洞坪,相对有些地方而言,有原野中的宁静,浮躁中的踏实。

驻颜相守,守住的是乡村的淳朴和生态本色。

此外,这里海拔最高处有一个龙会观,与宜昌秭归县接壤,绝壁上生出三个怪异的大溶洞,洞内风声呼啸,有的清凉惬意,有的热浪袭人,有的寒风嗖嗖,当地人分别称为风洞、火洞、冰洞。

红色记忆

牛洞坪,除了保留原生态的美,还是革命圣火燃烧的地方。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湘鄂西,也将牛洞坪的革命圣火点燃。

那时牛洞坪人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生活在铁蹄蹂躏之下,水深火热中,家无隔夜粮,冷无御寒衣,时常还受地主、土匪、恶霸的欺诈。对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大多数贫苦人家来说,革命的烈火早已开始在心中熊熊燃烧,就盼着红军早日到来。

同时,牛洞坪与巴东县城,相距不远,加之途经之地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外加盛产大米等缘故,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就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部分部队转战牛洞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相关资料记载,巴东、秭归、兴山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在牛洞坪十四组对坡召开,红三军教二师司令部就设在十六组水池岭。

这里不仅留下了贺龙、关向应、段德昌、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深足迹,而且也孕育了巴东土生土长的红三军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这样的革命英烈。

黄大鹏,号万仙,巴东人,生于1908年,1926年在湖北省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领导鄂西巴东地区农民起义,组织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巴归兴革命根据地,并积极宣传发动武装群众与日伪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1931年4月,贺龙率红三军转战巴东时,留下十几名军事干部及部分枪支,还有200多名伤病员。他对黄大鹏说:“要把巴归兴苏区建设好,可以牵制宜昌的敌人,对洪湖和湘鄂边苏区是一个很好的支持。”

时隔不久,驻防川东地区的“剿匪”总指挥刘湘,派王陵基率部追击红三军主力,进入巴归兴地区。黄大鹏不顾重病缠身,率队与敌人迂回周旋,并连战告捷。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一次与敌战斗时,他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并长眠于牛洞坪水池岭的青山中。

这片由革命英烈用鲜血染过的热土,牛洞坪人倍加珍惜,并追寻着革命英烈崇尚正义、平等、向上的理想,辛勤耕耘,生生不息。

古老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在牛洞坪这个地方,山脚下有个洞,洞里穴居着一头神兽,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悄悄跑到洞外,猛吃稻田里的秧苗。

久而久之,被一位外出夜归的老者发现,他想不通怎么会有一头似牛非牛的怪物,在深夜大摇大摆地吃自己稻田里的秧苗呢?那时人烟稀少,豺狼虎豹又多,老者有些后怕,就没敢声张。

但奇怪的是,老者第二天一大早,手持锄头,来到稻田里观看,被怪兽吃过的秧苗还在,而且长得更好。老者很好奇,也很纳闷,于是,连续观察,夜夜如此,秧苗不见少,反倒长势良好,老者就把这个秘密暂时埋在心底。

秋收时节,是稻谷成熟和收割的季节。老者发现自己稻田里被怪兽吃过的秧苗,长出的稻米,不仅颗粒饱满,且香气四溢,老者很高兴,便请来街坊四邻,来自己家品尝新米。待到酒兴正浓时,老者潜意识把怪兽吃秧苗的事说了出来……

又是一年秧苗拔节时,一帮男人耐不住性子,悄悄背着老者,打着火把,想一睹怪兽的模样。没想到火把和众人的谈话声,惊动了怪兽,于是,一声怪叫,怪兽纵身一跃,一路向东飞奔而去。在它奔跑途中,脚落之处,泥水四溅,即刻变成了个个涌泉塘堰,72脚72个泉眼塘堰。最后怪兽跳入滚滚长江。

男人们带着惋惜,勉不了七嘴八舌:你看见了吗,怪兽头前一只独角,这不就是一头神化的犀牛吗?你想,一般犀牛都白天出来吃草,吃剩的草根要好几天才能长出来,而这头神牛却在夜晚出来吃秧苗,它是怕惊动主人啊!而且吃掉的秧苗还长得更好,米也更香更饱满,这也是在报答主人,给主人造福啊!

大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后悔,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惊动怪兽呀!可是,人间没有后悔药。

人们为了纪念这头神牛,便以牛命名此地方,因此,牛洞坪便沿用至今。

2021-03-09

00:00:00:05401401牛洞坪

满目金黄香百里/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