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进三家台村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通讯员

喻哲

在鹤峰县中营镇的深山中,有个“蒙古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12月21日,我们一行8人走进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一探究竟。

从恩施出发到鹤峰县城上巴鹤路,沿途经过万丈雕崖,在两河口跨越溇水支流,盘旋而上,山路十八弯。一路村庄、茶园、吊脚楼,风景如画,行约180公里抵达。

村委会里聊变化

三家台村委会是土家、蒙古两族结合的建造结构,靠山而建,坐落在一片平坦的台子上,村委会大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放马南坡进山公求田问舍”,下联是:“坐雕深处蒙古辈落地生根”。围墙上画有牧民们骑马的图案,中间有成吉思汗画像,还有狼图腾和翱翔的雄鹰。

站在这里,整个唐家河尽收眼底。

村委会后面的靠山生得很奇特,石柱、石壁隐于树丛之中,只露出上面的一少部分。林中有山泉轰鸣声,左顾右盼却不见水流。走进院中,终于看到崖上有一股瀑布倾泻而下,给崖壁石柱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灵气。瀑布高约十多米,宽约三四米,像一幅宽大的水帘挂在崖壁之上。瀑布从何而来,崖壁后面是不是另有洞天?

还没来得及去寻觅细究,便被村民的介绍打断思绪:“三家台村有村民250多户、851人,其中蒙古族668人,占总人口78%以上。近10年,三家台村硬化了公路、新建了村委会、修缮了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交通不便,路难行。”村支书郭北洲介绍,就像顺口溜说的那样,下坡杵屁股,上坡碰额头。日夜听车响,就是没车坐。多年来,各部门把解决三家台村的交通问题当作大事来抓。据统计,各部门累计为三家台村投资3000多万元,改变了通行条件。如今,该村7个组都通了公路。

一位蒙古族大叔介绍,村里不仅维修了吊脚楼,部分村民还新修了小洋楼。

“我二弟是村里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蒙古包连着世界呢。”住在大院的蒙古族退休干部部南普说。

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村已纳入湖北木林子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实行退耕还林多年,现在森林更大,野生动物更多。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景更美了,希望良好生态环境能得到保护。

州公安局负责人表示,要率先在唐家河三家台境内加装探头,借助科技手段加强河道治理,实现河道电子巡查全覆盖,营造“水清、河畅、景美、安全”生态环境。

中营镇计划依托蒙古村特色,利用独特地理条件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景点。

蒙古包里情意浓

中午时分,笔者来到三家台蒙古族村原支书部先瑞家。

部先瑞从家里出来,他浓眉阔面,颧骨稍微凸出,双目炯炯有神。蒙古族人的热情豪爽在他身上展露无遗,他忙着带领我们参观。他说,三家台村山高林深,鸟语花香,生活在这里是一种享受。

跨进屋内,被土家人称为神龛的位置上,挂着成吉思汗画像,两侧写的是:飘香美酒献给祖先,幸福吉祥赐予后人。两边贴着用艺术体写的两幅诗作: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世外桃源,远去了金戈铁马,忘不了大漠孤烟;脚下是山路弯弯,心中是茫茫草原,酒碗里万丈豪气,眉宇间策马扬鞭,离不了山清水秀,梦里是北方家园。

老支书的小洋楼上,耸立着三个雄伟的蒙古包,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从正堂屋旁边的楼梯上到三楼,来到由三个蒙古包组成的穹隆下面,雪白的四壁,张挂着大量有关蒙古族的图文资料。

他们也谨遵着族谱上制订的12条公规:笃恩谊、正伦理、睦宗族、恤孤寡、赈贫穷、修祠宇、置祭田、培坟墓、重宗祧、明家法、黜不肖、平争讼,生活祥和而文明。

饭桌上,有腊肉、羊肉、排骨炖萝卜,小菜有洋芋粉粑粑、土豆片、大白菜、魔芋丝、鲊广椒、花生米、折耳根,香气四溢。

“都是自家菜,尽管吃。”老支书的老伴陈大妈一边上菜一边说:“到了蒙古村,就是进了自家门。”

流连忘返惜别蒙古村时,脑海中突然涌现了中华一家亲的盛景。

2020-12-29

00:00:00:04841601走进三家台村/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