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新征程——绿色山河红色魂》专栏,以“记者边寨行”和“山乡巨变观察”的方式,持续深入报道恩施大地呈现的新画卷和历史性巨变。
初春时节,平均海拔1350米的利川市谋道镇中坝村寒气不减。村内一个名叫梨耳大田的地方,600亩土地被翻垦一新。半坡上,五六十名老人错落排开,起身、俯身,娴熟地把茶苗放入泥土,再用小锄头填埋茶苗根部……
老人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野间。
“去年就喊你莫出门打工,没骗你吧?在家里做事不比在外挣得少!”70岁的谭登琼对身旁的王天琼说。
“是啊!既能挣钱,又能照顾一家老小,一举两得!”王天琼笑着回答。
55岁的王天琼在苏州打工10余年。近年来,家中老人身体日渐衰弱,8岁的孙子也要人照顾。今年过完年,王天琼留了下来,在村里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天收入近百元。
“种完茶苗,还要请你们管护;请你们种甜玉米、种药材……有的是活路!”在一旁指导种植的利川市兴联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棋接过话头。
不远处,机器轰鸣。循声望去,一位老人正在打田。
村民胡李红介绍,老人今年已经82岁。“他那是手艺活,比我们收入还高!”胡李红的语气里充满佩服和羡慕。
这支“老年生产队”,平均年龄近70岁,却个个干劲十足。“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一个月还能挣两三千块钱,以前想都不敢想!”谭登琼说。
中坝村土地贫瘠,绝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增收。全村1287人,常年在家的仅413人,且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往年,留守在家的老人种些玉米、土豆糊口,劳动强度大,收入也不高。
依靠精准扶贫政策,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如何为村民增收,是驻村“尖刀班”和村支“两委”思考最多的问题。
考虑到村里劳动力不足等实际,结合本村资源优势,“尖刀班”和村支“两委”确立“一长一中+N短”的发展思路。
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1200亩山桐子作为长线发展;种植大黄、贝母、山奈等中药材作为中期发展;发挥与苏马荡遥遥相望的区位优势,种植蔬菜、甜玉米等,鼓励村民喂养鸡鸭猪羊、开办民宿,多渠道增加短期收益。
思路对了,钱包鼓了。在苏马荡度假的“候鸟”常常到中坝村采摘蔬菜瓜果,订购鸡鸭猪羊,平均每户村民可增收两万多元。
患有三级残疾的村民谭兴德老两口每年能挣上万元;村民郎天会开办民宿,2019年仅民宿收入就近10万元……
发展顺了,思路宽了。2020年,“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引进市场主体,以景色怡人的梨耳大田为中心,规划打造2000亩茶叶观光采摘基地,拟建4条茶叶加工生产线。开群众大会流转土地时,村民争相主动挖掉之前视若生命的田坎,支持茶叶种植……
生活好了,观念变了。26公里硬化路通往全村各处,路旁装有明亮的路灯;村民新建楼房栉比鳞次,有的还将房屋精装改造成民宿;以往鸡粪满灶台的村民,如今把庭院收拾得洁净整齐,还积极参与“最美院落”评比;常年在外漂泊的老上访户返乡搞发展,住进新房娶了媳妇;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看新闻学政策,八十多岁的老头子特意安装假牙,逢人便夸“政策好”,直言“想再多活几十年……”
“今明两年我们还要盘活全村闲置土地,发展产业的同时,把中坝村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村党支部书记冉顺祥说。
2021-03-18
00:00:00:0刘天嗣全媒体记者
刘天嗣
秦卫飞
牟
凡
见习记者
曾宪宇
廖时雨5527501“老年生产队”的春天/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