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通讯员
罗清峰
田枫昀
走进宣恩,贡水河畔处处皆景,水鸟嬉戏,美不胜收。
得益于“仙山贡水”旅游区创建,宣恩市民和游客享受到了旅游的红利。
近年来,宣恩县按照景城合一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城区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城区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实现近者悦、远者来,走出了“景城共建”的创新之路。
垃圾分类——
从“被迫分”到“主动分”
12月9日清晨7点,宣恩县城金源小区外,47岁的王白玉正在垃圾分类督导点督导市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
王白玉是宣恩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20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之一。和其他同事一样,她每天早上7点至9点、下午5点至8点在金源小区垃圾投放点值守、督导。
为解决桶位分散、影响环境、监管难等问题,宣恩率先在万和居民小区、上湖塘社区开展“撤桶并点”工作。在居民区设立集中投放点,要求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20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分时段、分片区在投放点值守、督导。
试点工作开展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也逐渐从“被迫分”转变为“主动分”。
“在他们的耐心帮助下,我现在学会垃圾分类了。”70岁的胡松林家住金源小区,提起垃圾分类,他直言当初很不习惯。
王白玉说,今年6月,她上岗之初,很多市民和胡大爷一样,不习惯垃圾分类,但她多次上门宣传,指导市民进行分类,经过半年的适应期,现在,小区大多数居民都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了。
旅游公厕——
从“不方便”到“太方便”
“以前公共厕所很少,好不容易遇见一个,环境又太差。我喜欢出来散步,说实话,过去很不方便,现在太方便了,公厕不仅外观漂亮,还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非常干净。”12月9日中午,散完步的罗先生笑着说。
位于宣恩县城三河沟大桥的旅游厕所于2019年10月修建完毕,这是该县第一个使用智能控制的公厕。首次采用暗埋式物理排风系统及智能化监控,对厕所进行管理,同时以土家窑洞地埋式设计,将土家特色与现代风格完美融合,成为主干道旁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河沟的厕所修好以后,给我们附近的餐馆带来了方便。一般来我们店吃饭的客人旅游的特别多,餐馆的厕所不够用,我们会建议他们去对面的旅游厕所,公厕的环境很好,也给我们的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很大改善。”个体工商户张南秀如此说道。
一厕一景,让“方便”优雅起来。近年来,该县以“厕所革命”为重要支点,通过标准化建设、科学化布局、多元化投入,推进厕所提档升级,不断改善旅游厕所供给效率,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8年以来,宣恩县在城区新建、改建公厕工程上投入300余万元,在原有厕所的基础上,对8座公厕进行改造,新建5座公厕,遵循“厕随人走”原则,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优先设置,将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城区16座厕所的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基本实现城区公共卫生设施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
市民感受——
从“我想走”到“我想留”
宣恩县城管局工作人员邓丽是恩施人,之前,她和丈夫一直想回恩施工作。如今,她已经改变了这个想法。
“宣恩这个小城很温馨,在此工作生活都很舒服。”邓丽说,留在宣恩是她的心里话。
邓丽是生活和工作在宣恩众多外地人中的一个。和邓丽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爱上了宣恩,从最初的“我想走”变成了现在的“我想留”。
这几天,77岁的刘吉祥正在忙着装修新房子。退休后,老人一直住在宣恩县城,几十年来,他目睹了宣恩城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之前,整个县城就一名环卫工人,一把竹扫帚,一辆手推车。现在,县城有200多名环卫工人。”刘吉祥说。
退休后,刘吉祥在外地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比较来比较去,他还是觉得宣恩好。
“推门见绿水,抬头望蓝天,低头闻花香。”刘吉祥对家乡赞不绝口。
如今,该县在逐步完善城市景观和旅游基础功能的同时,积极谋划运营好城市客厅、老院子等重点旅游项目,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赏的空间,既提升县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又确保游客能享受到优质的旅游服务。
宣恩,以仙山贡水为基础,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为特色,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指数。“景城共建”,整个县城都是4A级景区的宣恩,未来可期。
2020-12-23
00:00:00:0胡军4775201宣恩“景城共建”提升宜居指数/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