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恩施市的侗族文化(上)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贺孝贵

图/文

恩施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其次为侗族。据2015年市民族宗教局统计,全市总人口82.09万人,侗族1.09万人,占1.33%。主要分布在芭蕉、白果、盛家坝乡境内。

民族源流

恩施市的侗族族源,与恩施州其他各地侗族一样,基本都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至1820年),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迁移来的,主要有杨、吴、姚、龙、谢、黄等姓氏。

据杨通伦保存的资料记载,其祖杨光玉生于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原籍贵州思州府黄道司小地名野牛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杨昌美所录家谱载:“自秀字辈由湖南至此已四世矣……二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母子迁楚北施郡恩邑南乡,置产业于黄泥塘等地。”芭蕉侗族乡黄泥塘村水井湾姚氏墓碑记载:“始祖姚宗栋于康熙辛亥十年(1671年)生于沅州府芷江县。”二凤岩村吴姓墓碑记载其始祖吴启林生于湖南辰州府沪溪县的坪山坡。

清乾隆、嘉庆年间,湘、桂、黔地区民族起义此起彼伏,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平安,此时鄂西正值改土归流后,地广人稀,新设立的施南府忠实执行朝廷“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给予移民各种优惠条件,如开垦荒地与无主二荒地归己所有、免费提供农具种子、三年或五年不交赋税等,吸引这些地方的侗族人民纷纷迁来,逐渐形成聚居区。

湘、桂、黔等地侗族人民迁来恩施后,还经常返回原籍省亲、扫墓,就是在近几十年间,也还有来往。他们为了旅途方便,还记有“路引”。恩施《杨氏族谱》中,记有从恩施到原籍地湖南新晃的路线,经湖北恩施、宣恩、来凤到湖南龙山、保靖、花垣、凤凰,直至新晃的贡溪寨,标记沿途经过地名75处之多。

生活习俗

侗族迁来恩施,已有近300年历史,他们与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相互学习,互通婚姻,民族关系很融洽,一些习俗也兼收并蓄,但对本民族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仍然较好地保留。

旧时,侗族老人喜穿青布衣裤,中年是蓝色,小孩穿花布为多。妇女大衣大袖,大襟右衽无领,豇豆筋,有托肩滚边,衣袖与裤脚有花边。上衣袖口二三指长一节是青色,接着是二三条花边,再是蓝或青色本布。胸前大襟衣扣从上至下第一颗在胸部正中,往右斜下是襟衣扣,一般是五至七颗扣子,男女均同。女式上衣除以上相同外,衣袖比男式的宽大些,可以从袖口给小孩喂奶。男的腰部捆腰带,女的胸前系围腰,围腰与上衣面前一样大小,上小下大,边口上绣花边,正胸前绣花。男女喜穿布鞋与布袜子,妇女与小孩鞋口上绣有花边,鞋尖绣花。男的腿上包绑腿布,女的包脚袱子。男女喜包头帕,成年男子包青帕,长七尺五寸、一丈零五寸、一丈三尺不等。小孩常戴圈圈帽,绣各种花式图案。

侗族好吃酸、甜、辣和糯食等,如腌水汤、苦酒、糯米饭、油茶、干酸菜、辣椒等,有“酸鱼糯饭常留客,苦酒油茶宴嘉宾”的美称。腌水汤是用淘米水放饴糖和盐水做成,用来做泡菜。糯食主要有糍粑、春社饭、立夏饭。苦酒是在做甜酒的流程中不放甜酒曲而放烧酒曲,做出来的成品带苦味,酒精度比甜酒高,可兑水做咂酒饮。吃油茶除了自己吃,还形成待客的一套习俗,即茶三(吃油茶要连吃3碗)酒四(喝酒要连喝4杯)烟八杆(抽烟要连抽8袋)。

侗族多住山间盆地,房屋背靠大山,门前为田坝,田坝前为河流,大散居小聚居。住房多为木结构,一般为正屋三间带偏水屋、正屋三间带一边厢房或两边厢房,地基不够用时建吊脚楼。大多人家堂屋当面不装板壁和做门,与廊檐相通,方便做红白事,常备桌椅与茶水,为路过之人提供歇息的方便。正屋左间隔成两间,前间设火铺,火铺高于地面,中间为火塘,四周铺木板,除烤火吃饭还可睡觉。一些人家上楼的板梯设置在屋外的侧檐下。

农历三月三过上巳节,未婚的侗家姑娘要穿上绚丽的民族服装,提着精致的金竹小篮,到山上去挖野蒜,将野蒜摘洗干净,整齐地摆放在竹篮里,相好的姐妹邀约在一起,伫立在山间小道旁,等待心上人来“讨野蒜”,不是心上人不给。讨到野蒜的侗家小伙子,便可以让父母请媒人到姑娘家提亲了。在某些侗家,有婚礼仪式上公公躲新媳妇的习俗,当新姑娘到男家鞭炮响起时,公公会躲得远远的,等新郎新娘入洞房后才回屋。

小孩过五、十、十五周岁生日,必须举行滚烂泥巴田仪式。按祖辈传下来的说法,侗家人“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因此孩子5岁生日,由母亲将他带到田边,让他从田中滚爬过去,父亲在对面接,象征孩子将脱离母亲温暖的怀抱,开始接受劳动锻炼;孩子10岁生日,由父亲带到田边,祖父在对面接,象征孩子将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孩子15岁生日,由祖父带到田边,田那边没有人接,孩子自己滚爬过去,象征孩子将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

农历二月二过土地节,要举行“接龙”祭祀仪式,接龙归位,预兆当年本寨将免灾增福,人畜两旺;过六月节,于农历六月交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举行,用糯米与鱼蒸成祭饭,用新包谷与瓜菜炖一锅祭菜,全家聚食,吃前由最长者化纸钱,念祷辞,缅怀祖先,祈求年岁平安,六畜兴旺;过尝新节,又称过“六月六”“新米节”等。时间因地而异,有的在六月六,有的在七月初一,其活动形式亦不尽相同,有的只用煮过的新禾及鸡鸭鱼供奉祖先,并不请客,有的却遍请亲友,有的只三五家欢聚凑凑热闹,有的则包大量粽粑,让回娘家之女带回婆家作礼物;年终团年团两个年,上午做青菜稀饭团年,下午大酒大肉团年,谓吃年庚饭,据说是要记住祖先创业的艰难,寓意先苦后甜。

2020-12-01

00:00:00:04569901恩施市的侗族文化(上)/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