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棵遮云蔽日的大树,一面巍峨肃穆的石碑。
树是好几百年的枫树,三五个人才能合抱,绿冠迎天;碑是纪念碑,上书“红四军诞生地——杜家村”几个大字,苍劲厚重。
杜家村,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地的一个小村庄,3万多亩山林,700余人口,典型的山大人稀之地。
杜家村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929年,贺龙元帅在杜家村整编革命队伍,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称“湘鄂西红四军”)的大旗从这里高高竖起,在这里猎猎作响,湘鄂西红军队伍焕然一新……
慢慢走出历史,和煦的阳光在眼前欢快地跳跃。
杜家村,因区位、交通、信息等条件制约,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很多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求一条生路。到2014年,全村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多达446人。脱贫致富的梦想,一直在梦里。
精准扶贫,春风化雨。这一年,县档案馆结对杜家村。我们第一次走进这片神圣的红色土地。
那是阳光正暖的三月。来到杜家村,扑鼻的花香、婉转的鸟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惬意。只可惜,走进好几户农家,破旧的房子、愁苦的面容,还有路边面黄肌瘦的玉米苗、没入草丛的茶垄,让人有些心酸。
“几十年前,杜家村的父老乡亲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日子好了,不能让父老乡亲只有羡慕的份儿。”我们结对的任务,就是要把国家和省、州、县的各类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帮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的束缚,走上意气风发的富裕路。
要富起来,唯一的路子是产业。
杜家村山大人稀,这是劣势,但这也是优势。“做山的文章,走绿色之路”,7个村民小组会议,7次头脑风暴,全村上下一致认为,种茶叶是最好的出路。
致富的动力就这么强。全体村民重拾“一种革命的姿态,一种革命的精气神”,除草、整地、起垄、植苗、施肥……在工作队带领下,800多亩良种茶园扎下根来,900多亩老茶园推陈出新,4家茶叶加工厂建起来。
“一亩茶,几千块呢!”憧憬美好未来,村里人战晴日、斗雨天,在产业致富的路上冲锋向前。一片片昔日荒芜的山坡,一块块曾经低产的田地里,活力迸发的“中茶108”“龙井43”茶苗整整齐齐,像列队待发的士兵。它们前面,是攻必克的贫穷堡垒。
田友清是贫困户,又是攻坚拔寨的勇先锋。2015年,债务缠身的他得到5万元贴息贷款,在村里建起第一家茶叶加工厂。那些日子,田间的茶苗攒着劲向上冲,家里的厂房一天天向上长,左邻右舍的技术求助电话接二连三,他开足马力连轴转,“致富有盼头,不晓得累。”说起奔忙的日子,田友清眼角的鱼尾纹都扬了上来,“2017年,40多万元,几十户跟着增了收。”
茶行一垄垄,茶园一片片,茶路一直向前。2018年,我们几十名结对干部落实县委号召,家家户户宣传有机茶,发动结对村民不施化肥、农药,不打除草剂,让茶叶更好、土地更净、山林更绿、蓝天更加亮丽。初尝致富甜头的村民说干就干。茶垄间、山林边、河道旁,不见一片白色垃圾,没有乱挖乱砍;茶垄像诗行,山林是绿毯,小河吟唱着舒缓的清音雅乐。
“有机茶搞成功了,亩收入至少1万多元。好日子,还在后头。”谷忠明鹤发童颜,走路蹭蹭响,年过六旬的土家老汉活成了年轻后生。
贫穷限制了想象,富起来的村民没有闲着,养中蜂、养鸡、养胸棘蛙、养鳝鱼、养硒都黄牛……绿色是最大的财富,绿色就是发展最亮的底色。
扶贫的东风,接踵而至的国家政策。2019年,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再次注入发展的新活力。
“杜家村是‘红四军’诞生地,山水这么好,旅游路子肯定不错。”心动即行动。四组村民张金华依山傍水,在距几棵大枫树不远的地方,支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的招牌,把村民习以为常的土豆、走地鸡,甚至连路边的灰灰菜、蒲公英、鱼腥草都做成了餐桌上的美味,诱惑着城里人的味蕾。不久,该村一组的“梅子岩农家乐”喜庆开张……
“到杜家村,触摸红色温度,品味绿色味道。”不知哪位喜好文字的人,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激起好多人的探访欲望。
进入杜家村,古枫在前,茶园入眼,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大地的诗行,余音隽永。
2020-12-01
00:00:00:04570001红土地上的绿色诗行/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