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贫田”里日子甜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田智松

陈先斌

今年4月,省人民政府宣布巴东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回首7年精准扶贫历程,巴东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39.09%降至0.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40元增至11471元,同比增长9.6%。

“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摘帽力量从何而来?一组数据是有力证明:仅2019年和2020年,巴东县统筹财政资金9.5亿元用于产业扶贫,109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和30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5万余户,带动贫困户比例为95%。

“农”字号扶贫快车进深山

11月15日一早,巴东县溪丘湾乡白湾村茶农马尚玉开始修剪茶园、挖沟施肥。

马尚玉在宜昌建筑工地干了10年,攒下钱在老家建起一栋两层楼房。2015年,听到村里种茶的消息,还有“自己栽苗、公司托管”的好事,马尚玉回家将5.7亩撂荒田栽上茶树,目前已全部有了收入。

“有靠山,就不怕!”马尚玉道出回乡理由。

他的“靠山”是邻村“茶王”郑远训。从垦荒种茶、创办茶场到成立茶叶公司,郑远训和茶打交道已30余载。

为让贫困户也吃上“茶叶饭”,郑远训将天池岭、白湾等村600余亩新茶园纳入托管范围,和茶农约定:包技术指导、包病虫害防治、包统一修剪、包鲜叶按市场价收购,茶农不操心茶园外的事儿。

茶企上门服务,茶农安心种植,这是溪丘湾乡探索实践的茶业托管模式。“守着这几亩茶,我的晚年生活不愁了!”马尚玉将茶园比作“扶贫田”。

这样的“扶贫田”,巴东有109万亩,茶叶、柑橘、中药材、小水果是特色产业主角。

摘掉18万顶穷帽子,产业扶贫立下头等大功。在一张脱贫攻坚作战图上,巴东以“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为脱贫路线指引,按照“低山柑橘、二高山茶叶、高山药材”布局梯级产业,借助落实奖补政策培育市场主体、申报认证“三品一标”排行品牌提质效、引进优质企业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等,释放产业扶贫“农”字效益。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坐在电脑前,巴东无臂青年陈兹方用脚一边剪辑视频,一边敲击键盘在线客服。“陈兹方铺子”经他一双脚打拼,已成为全国知名网店,为240多户农户销售土特产品,带动贫困户147户,直接增收500多万元。

网店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电商扶贫让巴东山货“俏”全国。

全县1485家电子商务主体,吸纳农村电商、物流、供应链人员5000余人,农产品上行交易额累计达到1.5亿元。同时,以2019年为例,121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收入6900余万元,6家A级景区、13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带动贫困人口2.8万人,“扶贫832”平台入驻供应商193家、上架商品1340款。阳光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在产业扶贫领域竞相开花。

野三关镇竹园埫村50岁贫困户朱祯山,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在读大学,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他笑称“傍上了‘农二代’,吃喝不再愁”。

这个“农二代”叫朱旭,在野三关镇建了1100余亩西红柿大棚基地,朱祯山以技术入股,担任大棚基地现场技术管理负责人,月工资5000元,每年有6000元土地流转费,还清债务,有了存款。

朱旭介绍,目前,公司已扩建22栋8000平方米的猪舍,存栏生猪7500头,借助“猪—沼—菜”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大棚蔬菜基地,吸纳竹园埫、麻沙坪等7个村258户贫困户就业,累计发放务工工资1570万元、股权收益分红104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资金115万元,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打造家门口的农业扶贫车间。

将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构建“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共同体,这是巴东巩固脱贫成果的法宝。

传好接力棒

领跑全面小康新时速

甩掉“穷帽”后,巴东站在乡村振兴新起点,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着力打造牛洞坪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启动一系列县级、乡镇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持续做好新增产业基地管护工作,传递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乘上产业扶贫快车,巴东一路“丰”光无限。5月28日,一个重磅消息从上海传来:农字号巨头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项目落户巴东。

“通过产业扶贫这双手推一把、拉一程,巴东农业驶入了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产业已成巴东扶贫最好的‘保鲜剂’。我们将继续走好特色产业提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增强扶贫产业科技智力支撑等路子,让‘扶贫田’越来越肥沃,百姓的小康饭碗越端越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2020-12-01

00:00:00:0付瑞勇——巴东县产业挑起扶贫大梁4565901“扶贫田”里日子甜/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