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
公办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初中、小学入学率100%,中、高考质量持续领跑全州,无重大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十三五”期间,巴东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教育“成绩单”。
巴东教育现象,早已为人津津乐道。高位运行的背后,巴东城乡教育不均衡、贫弱学生上学难等影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将教育打造成巴东的第一张名片!”2016年,该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巴东,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出发。
破困——
“城镇挤”“乡村弱”成为历史
信陵镇光明小学教师宋斌元,在城区工作10多年,见证了学校从“超级大班”到“标准班额”的变迁。
2016年以前,她所任教的班都是“超级大班”,最多的班接近100人。“那时候,我每天都忙于批改作业、试卷,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谈起过去,宋斌元唏嘘不已。
一个教室,满满当当全是课桌,最前排紧挨讲台,最后排靠着墙壁。如此拥挤的“超级大班”,曾是巴东城镇学校的普遍现象。
为解决城镇“超级大班”现象,巴东县投资1.75亿元、招商引资2.1亿元,在江南、江北分别新建神农中小学、明德外国语学校。2018年以来,神农中小学、明德外国语学校先后招生,全县累计增设100多个教学班,信陵镇、官渡口、野三关等城镇学校迅速“瘦身”。
既为城镇班“消肿”,又为乡村校“强身”,巴东县双向发力,统筹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
官渡口镇火峰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因住宿条件简陋,教学设施落后,当地学生一度流失严重。该镇争取改造薄弱学校资金745万元,修建16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600平方米的综合楼,改建学生厕所、运动场等设施。随着条件改善、质量提升,当地学生纷纷回流。目前,火峰小学有在校学生300多名,成为官渡口镇规模较大的乡村学校。
巴东县实施教育“改薄”和能力提升项目221个,累计投入1.68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投资3261万元添置教育设施设备,改善乡村学校“硬设施”。
同时,采取城乡结对帮扶,探索“名校+弱校”“对口支援”办学模式,建立学校之间管理互通、师资共享、质量共进、文化共建、捆绑考核运行机制,提升乡村学校“软实力”。
解难——
为贫弱学生提供教育保障
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胡某宝,是个不幸且又“幸运”的姑娘。她自幼丧母,父亲为精神病患者,生活无依无靠。靠着各项国家助学政策,才顺利上了学。得知她的情况,时任沿渡河镇党委书记黄祖贵,当起胡某宝的“代理家长”,为她解决衣食住行等困难。在黄祖贵的倡议下,当地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为她捐钱捐物,帮助她渡过难关。如今,这个女孩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自信又乐观地生活着。
胡某宝的经历绝不是个例。巴东县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以精准识别为基础,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无缝隙、全覆盖的扶贫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义务教育有保障、中职教育不花钱、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
2016年以来,全县共资助学生27万余人次,资助金额2亿多元。其中,2020年资助学生62273人次,落实资助资金4788万余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0234人次,贷款金额8000万余元,实现了“应贷尽贷”;为参加当年普通高考、被大学院校录取并自愿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5000元,累计资助资金1400多万元。
完善的助学体系,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段、县域内所有公办和民办学校、所有家庭困难学生,有效保障了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弱学生失学”的目标。
为解决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问题,巴东县还大力开展送教活动,将课堂搬到残疾儿童家里。据统计,全县累计送教1000余人次,为残疾儿童每月送教至少两次。同时还在茶店子镇、野三关镇新建特校,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
提质——
用科研撑起教育的蓝天
大支坪镇民族中心小学教师邹慧是个“90后”姑娘。入职以来,她多次参加该县组织的“三科”统编教材培训,积极参加校本研训活动。在学校教研团队的帮助下,邹慧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2018年春,她在全州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19年,邹慧入选湖北省学科数字资源研发教师,协助资源短缺地区基层学校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难点。2020年,她被州教育局表彰为教育科研优秀个人。
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巴东大力实施教师成长工程,引导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提技能、强师德、促发展。“十三五”期间,宋发刚、程祖南、邓秀武等100多名教师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表彰,20多名教师被表彰为全州教育科研优秀个人,500多名教师被州、县表彰为“四有好老师”“最美教师”。全县拥有县级以上教育专家20多人,各类学科带头人200多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近1000人。2020年11月,信陵镇光明小学教师向艳萍荣获《湖北教育》“教研名师”“银奖”,成为全州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为提升校本研训质量,2016年起,巴东县在官渡口镇初级中学、信陵镇民族实验小学分别创建教研示范基地学校,定期开展专题教研与教学观摩活动,发挥各学校优势学科与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实际,各中小学选择周期短、操作易的“草根课题”开展研究。“十三五”期间,全县中小学结题40多个,参与研究的教师有1000多人,教师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奖励近2000项。该县教研室主持完成的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科学人文素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获中国科技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为助推疫情下教育教学工作,2020年春起,该县教育局、总工会联合举办网络教学研训及征文竞赛评选活动。疫情期间,全县组织网络研训64场次,在线观摩公开课44节,做主题报告95场次,交流发言67人次,做到教师、学生参与全覆盖。围绕疫情形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全县征集教育教学论文700多篇,评奖660篇,并遴选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集,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软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教育竞争的“硬实力”,巴东教育已步入内涵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群众“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
2021-01-13
00:00:00:04997401让教育成为最亮眼的巴东名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