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样的教育有温度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赵映雪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投入教育补助资金3.24亿元,新(改)建校舍18.7万平方米……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扶贫故事在山乡上演。

8年来,恩施市教育扶贫旌旗猎猎,成果丰硕。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走进恩施市三岔镇中心小学,2019级1班学生龚某萌笑容满面地和同学打成一片,生活施加的重压已被轻轻抹去。

小萌家住三岔镇鸦沐羽村鸦沐羽组,与奶奶相依为命。懂事的小萌是家中的“顶梁柱”——当同龄孩子还依偎在爸爸妈妈怀里时,她就要生活自理,帮着奶奶洗碗、煮菜、喂鸡……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小萌每学期享受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和每天4元的营养午餐费政策带来的好处,还能得到500元生活补助。

生活艰辛却暖意融融,小萌更加懂得学习机会的宝贵,作业本上是工整的字迹、满篇红勾和老师鼓励的话语。

2015年以来,全市共资助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40.4148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3.24亿元。

2019年11月21日,又是老师送教上门的日子,恩施市盛家坝镇车蓼坝村灯草池组的小彬早早坐在桌前,在作业本上一笔一画写着。

小彬19岁了,却只有五六岁孩子的身高,听力近乎缺失,生活无法自理。因自小父母离异,奶奶是他最亲近的人。因智力问题,奶奶不得已让他在家中学习。后来,是送教老师吴元清改变了他的生活。

能数数、会画画、爱踢球,还能辨别商品价格,2016年以来,小彬的变化让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送教老师定期给学生传知识、送健康、送温暖,当地另外11个孩子也同样是老师送教圆了“上学梦”。

恩施市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确保义务教育保障落实到位。

“亲情小屋”撑起爱的天空

翻开留守女孩尹某涵的作文本,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一个很好的妈妈,她虽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却胜似亲生母亲……”

作为龙凤镇武商小学的“爱心妈妈”,陈炜就像母亲一样受到孩子们爱戴。

2019年春假,陈炜带着几个留守孩子到白杨坪镇麂子渡开展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军事家长接孩子回家,尹某涵的奶奶因为乡村公交停运无法前来,陈炜便决定自己送。

2016年开始,恩施市政府聘请“爱心妈妈”92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安全督导,确保留守儿童入学有保障、关爱有温度、情感不缺失。

“因为有你,

温暖了四季……”2020年12月31日,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组织“情暖童心”留守、残疾儿童关爱活动,70余名留守、残疾儿童和教师、家长代表一起喜迎新年。

2015年以来,全市中小学通过构建“4321”全面关爱特殊群体学生体系,实现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教师家访留守儿童、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三个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立“亲情小屋”134间。通过与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整合,投入资金200万元提档升级,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亲情网络。

学校成为乡村最美风景

恩施市白杨坪镇熊家岩初级中学始建于1963年,历经风雨的校舍满是历史的印痕。

如今,这样的校舍已成为历史。10年间,市教育部门和政府累计投入1214.8万元,先后为学校修建食堂、学生寝室、运动场、阶梯教室。

水网改造、老教学楼改造、电网专变建设完成……现在的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俨然一方精美的花园。

2014年开始实施的“全面改薄”五年规划项目于2019年6月底全面完成,恩施市共使用项目资金4.64亿元。

1月9日,恩施市决定把农村中小学能力提升等10个项目列为2021年民生项目。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2020年11月20日,“同声诵经典”——脱贫助力基层行·大师公开课走进恩施市,太阳河乡柑树垭小学教师黄国旗带领学生一起诵读经典。

得益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及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委培政策,黄国旗通过两年在校培养和一年顶岗实习,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回到柑树垭小学教三年级的英语和六年级的语文。

“控辍保学”成效显著、留守儿童关爱全面加强、办学条件得到提升、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明显、学生资助政策和“两免一补”政策等全面落实……恩施市教育脱贫攻坚亮点纷呈。

2021-03-16

00:00:00:0赵映雪——恩施市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纪实5495501这样的教育有温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