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是中药材生产、加工大省,区位优势明显,总量达3970余种,居全国第五位,享有“植物王国”和“华中药库”美誉。湖北省经营的中药材品种多达687种,约为全国的57%;湖北省平均年收购量约2.1万吨,居全国第七位,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
全省道地药材优质品种较多,有35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利川黄连、恩施紫油厚朴、建始厚朴、板桥党参、咸丰白术、巴东独活、九资河茯苓、蕲艾、襄麦冬、郧阳木瓜、罗田苍术、罗田金银花、团风射干、竹山肚倍、竹溪黄连、英山桔梗、麻城福白菊、蕲春夏枯草、襄阳杜仲、安陆银杏、随州银杏、房县北柴胡等。全省有6个中药材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全省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武汉大学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包括恩施州、十堰市等地市农科院在内的多家科研单位从事中药材产业技术研究。
中药材产业发展瓶颈
从中药材产业发展总体来看,仍是产业经济显示度不足,种植、加工和流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链拓展延伸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利用率低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良种繁育进展缓慢。全省人工栽培的中药材120多种,但目前仅有双河紫油厚朴、鄂半夏1号、鄂半夏2号、鄂竹节参1号、恩玄参1号、窑归1号、鄂青蒿1号、宜红优1号等8个经审(认)定的新品种。种子种苗仍处于农户自繁自育阶段,缺乏质量标准,种子种苗质量良莠不齐,商品化程度比较低。
研发力度及技术推广不够。随着中药材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药农对科技种植中药材的需求逐步提高。药农缺乏科学引种意识及优势种子种苗鉴别能力,引种较为盲目。技术服务体系缺乏,与大宗农作物相比,中药材单品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服务与推广无法纳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去,已取得的中药材产业新技术,主要依靠科研单位自行推广,技术服务与推广耗时久、效果差。
深加工产品及优势品牌不多。全省中药材市场主体以合作社与农户为核心,多以中药材种植或单一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小抗经济风险能力较低。科研单位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无缝衔接不紧,转化与效益率较低,不利于中药材产品的精深加工。作为全国主要产区,没有整合全省的优势品牌形成“荆楚”大品牌。
政策制定及部门落地不细。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不多,且不够细致,难以落地。相关机构设置中具体对中药材产业的管理没有详细部署。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对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项目少、经费少。
湖北省中药材创新思路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出台一系列扶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新品种选育、技术服务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汇集研发机构的创新力量,研发一批优质良种,集成一批先进生产技术。选定优势中药材种类,收集、保存种质资源早谋划,坚持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研发一批优质良种,为中药材“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打好基础。针对良种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地初加工等关键薄弱环节进行攻关,集成一批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三减三增”,提升全省中药材种植整体技术水平,实现高产优质。
整合资源培育一批现代化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基地。在全省的中药材产区,引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市场主体抱团发展等途径,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优势道地中药材推荐性地方标准乃至强制性地方标准制定的立项支持,形成一批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一批规范化种植基地,以标准化促中药材稳质、优质。
以“一县一品”建设为抓手,创建一批荆楚药材品牌。以优势道地药材为主,开展产地环境评价,做好产区规划,结合地理标识产品认定、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培育等工作,集中全力提升药材质量与影响力,创建一批“荆楚”药材品牌,提升全省中药材产业整体形象。
着力培养一批“懂药爱药”中药材人才队伍。以中药材体系建设为抓手,建立一支服务全省的中药材技术专家团队,统筹协调全省中药材产业的技术服务。以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展示基地(武陵山)和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为载体,开展中药材种植示范、中药材展示、培训基地,为人才队伍培养提供场所。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2020-12-24
00:00:00:04781501加强种植技术研发
助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