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谜一样的蛮王寨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贺孝贵

图/文

蛮王寨至今是个谜。位于恩施市老城区南数公里的蛮王寨,属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头道水村万家堡组。

传闻这里有蛮王,可不知道蛮王是谁,不知道寨子建于何时,不知道它曾经有过哪些历史与故事……

古籍中的蛮王寨

清嘉庆版《恩施县志·古迹》载:“蛮王寨在城南四里,峭壁中有小径岩半,门基尚存。”知县张家檙《蛮王寨》诗曰:“石壁周环景最奇,中通小径草离离。蛮王寨祗留遗址,不是持刀佩剑时。”

清同治版《恩施县志·古迹》载:“蛮王寨在城南六里,四面峭壁,惟一径可上。”同书载明人沈庆《蛮王冢》诗:“路入蛮王寨,蛮王冢已芜。高崖留夕照,古木噪饥乌。妖血腥犹在,狂名世尚呼。圣朝欣混一,尺地入舆图。”

从以上记载,可知蛮王寨离城不远,不过两三公里路;蛮王寨与古时战争有关,筑寨是为了战斗之险的守卫措施;寨址仍存,寨门的基础都还可辨;明人沈庆更是认为自古相传的蛮王冢(巴蔓子墓)即在蛮王寨,他到过那里,只是蛮王墓已经荒芜不可见了,眼目所及的是照耀山崖的夕阳,在古树林中噪鸣的饿鸦,感叹腥风血雨的战争没有了,虽然蛮王的震世声名还在世间传扬,但因为朝廷的圣明,使蛮夷与汉民融合,他们曾经占据的地方也归入了大一统国家的版图。

现如今的蛮王寨

到那里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出城西行,沿恩施至白果乡公路到六角亭街道办事处月亮岩村境内,经过麒麟溪月亮岩水库大坝,穿越蜿蜒的山间小道到蛮王寨山脚,路途稍远;一是出城南行,沿恩施至芭蕉侗族乡公路前行不远右转,到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头道水村响水坝,左转至滴水塘,穿过蜂子湾即到,路程稍近。

蛮王寨一带全部为丹霞地貌红沙岩山体,或高或低,奇峰异仞,树环水绕,风景十分优美。站在蜂子湾西头的U字形山体中部山坳望去,左边是蛮王寨山,一字形山梁中间高,一头延伸至远处的群峰中去,一头低,向下斜伸至月亮岩水库;右边是女王寨山,由一横一直两道山梁组成,向南的一头向下延伸至月亮岩水库,与蛮王寨山西头下延部分相接。

蛮王寨山的山顶即蛮王寨遗址,只有一条在沙石上凿出的小路可上,宽不盈尺,两边悬崖如壁,险不敢睹。到顶前有数个柱洞,即寨门遗存。当地人传说蛮王寨建有72道寨门,虽说有些夸张,但从遗迹来看,建寨门是事实,也应了志书“门基尚存”的记载。山顶可见两层平台,即蛮王寨主体建筑遗址,应是房屋基础,地面建筑已无痕迹,当地农民曾在平台中拾到古代箭头等物。

与蛮王寨山相对的是女王寨山,当地村民又叫它女儿寨山,此山有四个大岩洞,加上不远处的滴水塘山一个大岩洞,共有五洞。两个是穿洞,人们将其作为过山的通道,另三个作为居住之所,旧时以洞为室,后来在洞里修房居住,现在仍有两户人家居住在洞中。

蛮王寨以险著称,易守难攻,那只是军事上的需要,但要长期居住,并不适合,因此有人推测,当时的“蛮人”住在寨下的山湾中,依山傍水,过着悠然自得的渔农生活,只是因为战乱常常打扰平静,建寨退守。

这种推测不是没有道理,当地关于寨门柱洞的另一种传说是,上寨子的道路艰险,在山脊上打洞是设立滑车支架,便于输送生活物资。

与“蛮”相关的古迹

离蛮王寨相距不远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巴公墓、清鱼塘崖葬墓、红岩狮崖葬墓、月亮岩崖葬墓、施王屯遗址。

巴公墓位于恩施城南清江与麒麟溪、巴公溪交汇处,属六角亭街道办事处谭家坝村天赐坟组。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施州卫·陵墓》载:“巴公冢,在城南二里,相传昔巴大栅王世葬于此。”清同治《恩施县志·古迹》载:“巴公墓,在城南二里,昔有巴国大栅王世葬于此,历年虽多,累累可辨。”恩施民间传说巴大栅王下葬时,天下暴雨,山崩地裂,崩土掩棺,故称天赐坟,即为今天赐坟地名来历。

红岩狮崖葬墓、清鱼塘崖葬墓、月亮岩崖葬墓三处崖葬都位于恩施城郊,是在红沙崖悬壁上掘洞葬棺,属崖葬墓中的岩洞式葬式。

施王屯遗址位于恩施城南7.5公里蛮扎营,属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蛮扎营组。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施州卫·古迹》载:“施王屯,在城南十五里,舆地广记云,州有施王屯馀址,故以为名。相传晋末旦元诞据此自称施王,或云即桓诞。”清道光《施南府志·古迹》载:“施王屯在卫城南十五里,《舆地·唐记》云:州有施王馀址,故以为名盖谓此也(明一统志)。东晋末桓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馀址(方舆胜览)。”

巴人,历史上也称巴蛮;悬棺葬一般认为是历史上蛮夷的葬俗;另据史料记载,晋末桓玄(元)造反失败,其子桓诞窜蛮中,受蛮民拥护为王,故施王屯与蛮有关。

以上与“蛮”有关的古迹,与蛮王寨之“蛮”有无关系,至今未得其解,因此与蛮王寨一样,是历史之谜,期待早日有更多历史物证被发现,能破解这些谜。

2021-02-02

00:00:00:05170101谜一样的蛮王寨/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